在基金會成立之初,期待新港孩子比「我」、「我們」更好的願景下,從廟口租用會館開始設立兒童圖書館、免費安親班,到不放棄任何一位小孩;懷夢卡、一村一關懷、相信工程輔導陪伴⋯⋯。一路走來,感謝鄉親出錢出力,可以一步一步地實現;特別,2012年我回任基金會董事長後,在當時擔任副董事長,也是新港旅北傑出企業家,耕興股份有限公司黃文亮董事長大力支持下,針對國小及國中學習落後或隔代、新住民、單親等經濟弱勢或高關懷家庭等等的孩子,開始相信工程輔導陪伴的工作,基金會因此可具體落實不放棄任何一位新港孩子的夢想。
2018年政鴻接任基金會董事長後,延續「守護新港、守護孩子」的理念,繼續推動「相信工程」;2020年初開始,台灣遭遇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衝擊,特別今年母親節以來,發生社區感染,全台三級警戒,學校被迫停課但不停學,相信工程輔導學習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幸好,在政鴻董事長大力支持下,積極進行家訪、每週一次鼓勵孩子上網「瘋狂尬聊趴」,雖然實體無法接觸,透過網路勉強不中斷學習;至今,台灣仍維持二級警戒,適逢基金會數位轉型,對於大都屬數位弱勢的孩子,我有些建議。
一、不要忘記,基金會是以「閱讀館」為核心的社區學習來彌補學校「正式、正規」教育的不足,多年來,我們已經發展出良好的「親子共讀」、「圖書巡迴車」、「沿線閱讀」、「閱讀包」、「神奇故事屋」及「新中文教小義工」等課堂外的生活及閱讀學習,這些學習內容,如何逐漸結合到相信工程的課程裡?如何協助相信孩子使用閱讀館的既有設備,並鼓勵進入各式學習課程(如輔導孩子加入文教小義工的行列等),是疫後基金會數位轉型及相信工程課程的重點。
二、新冠疫情帶來的三級警戒,讓我們看到相信工程的不足,也看到了未來的展望;原因是,疫情期間我參加幾次相信孩子的線上學習,發現他們更好奇,且更有熱情地和其他孩子合作一起團隊學習(可能平常因為沒手機或較少接觸電腦的緣故),會不會這是相信孩子的一個機會;因為政府在2017年開始推動數位校園前瞻計劃,預計全國建置六萬間實體「智慧教室」,經由科技輔助學習,培養孩子成為課堂中學習的主人,最近在疫情停課不停學的衝擊下,教育部11月25日再宣布,未來四年將投入200億元的「數位精進方案」,達到「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目標;建議基金會可善用政府這項投資,在基金會數位轉型之際,從相信孩子的輔導陪伴出發,成立專業小組,研發連結學校課程的數位教材,提升教材內容的數位豐富性、趣味性、在地性、以及人性,來降低輔導老師的數位焦慮,老師因此可以讓學生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教少學多,減負增效,這其中如何培養孩子線上學習時能即時回饋、聯結應用、自主學習等良好習慣,是一重要課題。
我相信孩子喜歡的數位學習內容,也會受到鄉內其他孩子的歡迎。
不要忘了,基金會的相信工程目標就是全人教育,我們的課程設計及學習核心是要彌補學校及家庭教育之不足,這些理念的根本還是源自「期望孩子比我們更好」「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和大家共同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