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聘至新港任教,感受當地特有文化後常想:「新港的社區文化資源和素材相當豐富,若能運用在美感課程裡一定很精彩!」但這背後的精采,不是一個外地人可以說找就找得到的寶藏,此次十分有幸參加新港文教基金會「共創新港動」的工作坊,造就一次合作成功的軌跡。
行動創生教室及教案小組,組員異質性高,就像個有不同超能力的團隊,互補互助、共學共好。課前歷經多次討論、實地踏查,蒐集課程素材,並嘗試與美感課程做結合。最後討論出
以課程木箱的方式做為課程的載體,將課程素材置於木箱,除方便攜帶外,也利於展示,最終聚焦命名為「蛋藥箱」,是個結合歷史、產業、美感於一體的創新課程。
用蛋藥箱走讀新港,美感發想
「蛋藥箱」從走讀大興路上的歷史出發,短短一條大興路上,竟有三個縣定三級古蹟—奉天宮、大興宮、培桂堂。課程中介紹大興宮主祀保生大帝,傳統民間信仰是當地居民解決生
活中各種疑難雜症的重要力量,這也是現今大興路的街面上有如此多中藥店之主因。
讓學生認識「蛋藥箱」,包含「濟民國藥房」、「源發號的醬油」、「良雲農場的友善放牧蛋」,並延伸帶入SDGs 的責任消費與生產議題,結合上述食材,用蛋藥箱滷一鍋新港藥膳
蛋。而藥材的質感、造形做簡化、複製,也作為新港國中美術藝才班版畫Pattern 的發想素材。
這堂課不只是一顆蛋而已
相信關懷土地之情是可以被引發的,當學生們知道新港有一群人為了這塊土地,將這麼多的努力濃縮在課程裡,都給了很正向的回饋。在完成整個課程之後,有位學生分享,另外一組遺
憾沒有機會上到課,任課老師想煮水煮蛋安慰他們,而同時另一位的學生卻默默吐露了一句話:這堂課真的不只是一顆蛋而已。
那一刻,我深信蛋藥箱裡承載的「新港」與「美感」,孩子們都放進心裡了。
我們一起種一棵樹
教育就如同種一棵樹,文化保存亦然。因為組員們的合作,讓課程能很有效率地介紹社區文化資源的關鍵歷史和人物。蛋藥箱是學校課程結合社區文化資源的第一個課程木箱,未來希望能把新港的文化寶藏陸續裝進不同的木箱裡。成功的軌跡再多走幾回,就會是一條不止息的圳,持續進行澆灌與滋養在地,也期待學校跟社區一起,用心地種下一棵紮根在新港的美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