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淨港儀式迎媽祖
2021年的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在眾人殷切期盼下也如期舉行。延續本會環保義工薪傳的敬神儀式——淨港掃街,在大甲媽祖到來的前夕,本會出動四十多位大小義工,從新港客廳沿著中正路兩側,一路清掃至迎賓牌樓,眾人同心戮力,打造一條乾淨的進香之路,誠心迎接大甲媽祖聖駕與香客的到來。相較往年淨港經驗,今年淨港的垃圾量有減少的趨勢,可見新港居民愛護環境的意識有所提升,著實令人欣慰。
初「心」:惜福供餐,防疫安全
基金會自102年成立的環保惜福供餐處,在去年受到疫情波及,暫停以往環保供餐方式,改以發放來自鄉內優良商家的熟食。今年基金會在防疫優先考量下,仍然採用去年的方式,供應素食飯糰、水煎包、芋粿巧,讓遠道而來的香客得以健康安全,舒適溫飽。同時,提倡防疫觀念,敦請香客帶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環保惜福供餐處的排隊人龍,也有本會義工協助香客進行額溫測量及酒精消毒,更感謝新港衛生所提供自動酒精洗手機,鼓勵香客勤洗手,落實防疫措施。
起「身」:環保若做好,媽祖會呵咾
「做環保 惜土地」是本會長期秉持的信念,以往的環保惜福供餐,與「大地工作坊」一起推動良好的用餐環境和環保觀念,也影響其他供餐點,步上環保之路;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供餐點改回採用一次性免洗餐具。為了堅守環保信念,高校義工們利用課餘時間合力創作四款垃圾回收桶(一般垃圾、鐵鋁罐回收、紙類回收、塑膠類回收),透過垃圾再造的概念及在地連結,以田園印象、虎爺、媽祖、新港文教基金會等創意題材,打造富有特色的垃圾回收桶,吸引香客目光。高校義工與新中小義工,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兩天裡,合力維護家鄉環境,一起撿拾周邊垃圾,引導香客進行垃圾分類,不僅收到許多香客的感恩回饋,更將做環保的信念植入人心,像是在附近休憩的香客會撿拾身旁的垃圾來丟,轎班人員蒐集喝完的鐵鋁罐來回收,讓新港客廳成為新港最乾淨的一隅,著實令人感動。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多虧環保局提供多處垃圾分類集中處,讓街面的垃圾量減少,然而,部分回收桶的施放地點,需要再多方考量,或者增派人手宣導,否則,仍有許多供餐後留下的筷子、塑膠套等等散落滿地,有礙觀瞻。
「New」Normal:新港起步走
後疫情時代下,台灣社會的「New Normal」究竟是何種樣貌?我想,任何邁向新常態的方法,都應該遵守公共衛生原則和環保惜土地的信念,讓天地人共生。一場宗教盛事,我們看見公衛推廣算是及格了,大部分的人都有遵守戴口罩及勤洗手;然而,在環保議題上仍需努力,如何讓香客自帶環保餐具?如何讓一次性餐具全面消失?是我們需要思考及努力的。我相信,我們正在朝環保與健康大步邁進。
張詠晴◎高校義工
第一次體驗淨港,有些掃地眉角不甚瞭解,幸好有同行的義工伯伯耐心教導,也藉由這次機會教育下,學習如何去愛護環境。
林庭妤◎高校義工
淨港活動,不只讓新港街道變乾淨,也順便洗滌自己的身心靈,謝謝基金會讓我有機會參與淨港活動,以乾淨的香路歡迎媽祖與香客們來新港作客。
劉妍彤◎高校義工
淨港,它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對大甲媽祖的歡迎,能為新港盡一份心力就是我參與活動的初心!
李玉婷◎高校義工
藉由這次活動,自己也從害怕將話說出口,逐漸變得敢與香客們對話,並能正確的指引他們做好垃圾分類。
何柏翰◎高校義工
為了提倡環保,和夥伴們一起用藝術製作垃圾桶,聽到香客說聲「謝謝!辛苦了」,就覺得我們的貢獻是有意義的,謝謝今年的活動使我更加充實。
王柏權◎新中文教小義工
發現今年垃圾分類,大家都做的蠻好的,可能是因為垃圾桶上的裝飾,讓人更明確知道要丟哪一桶。而不知如何分類的人,也在我們引導下做好回收,讓我覺得參與這次活動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