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89期】向基金會、扶緣及素園的所有義工及志工們致謝

作者:陳錦煌◎創會董事長

為了感謝錦蘭姊這幾年來,不斷協助新港素園長輩的備餐。趁著沒去台北的空檔,到她和夫婿胼手胝足經營的電器行致謝;從她充滿活力的談話,時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外表實在看不出是一位已經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四十多年,而且,多處關節退化嚴重變形的六十七歲的阿嬤!
她說是因為受到證嚴師父一句話的感召:「對的事,做就對了」;能夠做「不是辛苦,是幸福!」,所以,雖然類風濕關節炎發作時很辛苦,但是,當看到長輩吃到她和其他志工準備的中餐露出滿臉感激的表情時,關節的疼痛實在不算什麼!就是這種努力做對的事的心願,讓錦蘭姊一直是慈濟嘉義區長期的志工,不管慈院服務;或大甲媽祖信徒遶境新港的環保教育宣導;或資源垃圾的分類、回收;或新港公園認養;或新港不同社區關懷據點的備餐等服務,她都是勇往直前的核心志工;問她為什麼三、四十年來不改其志,她笑著說:「社會處方的醫療效果,在她這種歡喜作甘願受的人身上,得到最大發揮,她因此才能與病共生。」
有許多人因看到錦蘭姊奮不顧身的投入,也一起加入新港素園中午備餐服務的行列。感恩!
趁著文賢兄還在上班的時候,透過電話在工作的地方找到他;聊天中,雙手仍忙著打掃舊市場地上的垃圾;文賢兄本是基金會多年來每年大甲媽祖遶境淨港掃街的老伙伴,全身肌肉結實,動作利落,目光炯炯有神,最近幾年,帶領基金會環保組義工們,從每「年」淨港掃街提昇到每「週」清掃街面髒亂點,總共有二十多位,最近更幫公所組織環保義工隊,將服務範圍擴大到全鄉各村的角落。
據文賢兄描述,他們的清掃不管日曬雨淋,邊清掃邊聊天,可增廣見聞、鬆緩心情,同時每週一起工作,就像多年不見老友的溫馨聚會,在重逢問候喜悅的氛圍、合力美化髒亂點時,會產生社會處方箋包括身、心、靈及社會四面向全人照護的醫療效果;也難怪,曾有一位長輩一直掃、一直掃,直掃到生命的盡頭;而且,這療效會感動人,新港藝術高中任校長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文賢兄還會被義工抱怨忘記通知,因為,掃地已經成為義工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份。
人,一直是台灣社會裡最美的風景,1987年因為無法以藥物根治「大家樂症候群」的患者,我單獨一人走出診所,在當年,若沒有鄭友信老鄉長及林嚴山秘書鼎力相助,及後來基金會那麼多義工(財團法人)及扶緣或素園那麼多志工(社團法人)共同協助,近四十年來,我是沒有辦法推動基金會及扶緣各種類型的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全世界大流行期間,我觀察到這種志願服務,以及各式綠美化、環保、學習、或藝文活動⋯⋯ 等參與,皆具有提升人體自然免疫力的功效,和20多年前英國首先提倡的社會處方箋雷同,以,在新港素園觀察、研究及分享社會處方箋的療效,是我近年重要的工作。
退休了,孩子不在身邊,與其兩老每天孤獨在家相望無趣,不如學學錦蘭姊或文賢兄,走出家門,找志同道合朋友合作解決社區碰到的各式健康難題,在那當下,活出健康,然後,我們社區也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