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環保小學堂

好食講座花絮

作者:賈涵晴 ◎本會企劃專員

環保小學堂好食講座課程,除了讓參與者從每天吃到的食物出發,找對正確食物, 對這片土地產生認同感,同時也在關注糧食問題、氣候變遷、食農教育等議題。 
「剩食新意義-明日餐桌」:七喜廚房店長廖佳倫,帶來概念分享,七喜廚房於台中在地推廣剩食與食物共享,與民眾分享對於『剩食』概念的認識,同時以社區食堂形式供應健康餐給予老長輩們與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們一起共桌用餐。專注將傳統市場上被淘汰的醜蔬果化成無國界料理, 翻轉民眾對於剩食的刻板印象,讓剩食成為豐盛美食,一起阻止食物浪費! 
「節氣與藥膳」: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鄭竹晏,與大家分享在正確的時節如何合宜的滋補,以黃帝內經中所提到的:順應節氣養生的健康觀。來提醒大家,只要吃對食物、吃對時間、食材搭配得宜,家常飲食也能發揮大作用。
「廚師好朋友」:台北儂來餐廳的行政主廚黃景龍(龍師傅)來分享他的獨門菜單。龍師傅致力於推廣台灣美食,他曾多次到美國進行巡迴講座,並以台灣食材做出美味料理跟外國人分享,結合辦桌等台灣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台灣。

剩食新意義—明日餐桌   黃妍嘉 ◎本次上課學員
七喜華美社區廚房店長廖佳倫老師講的剩食議題,大大的翻轉我過往的觀念,我以為的剩食是吃剩的食物和食物處理後剩下的果皮、葉菜等東西。沒有想到居然從農地種植開始就在浪費了, 從產地運輸到市場再到消費者的手裡, 無不在浪費食物。但是,就算丟掉食物,我也以為會做成堆肥等東西循環再利用,殊不知其實台灣並沒有那麼多的農地需要施肥,剩下的一樣進到焚化場裡銷毀。台灣每年浪費40億個便當,卻還是有許多人沒食物可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浪費,真的非常嚴重!感謝老師今天的講課及分享的剩食料理(濃湯、炸菜心),剩食料理真的非常好吃!

節氣與藥膳  陳秀桃 ◎本次上課學員
節氣,一般印象就是農民曆上那個看似熟悉又不認得的字詞,也是農人耕作所依循的老傳統。但在鄭竹晏中醫師的引導之下,節氣連結到宇宙運行, 地球自轉,環境四季更迭、生命萬物的繁茂枯萎。而能體會《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與《莊子》:「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人體這個小宇宙的運作,是無法脫離整體外在大宇宙的,唯有跟著自然環境的步伐,才能讓保健變得不獨特而是融於自然。鄭醫師也以簡易的穴道認識,結合天然的艾灸,親切地為學員示範如何讓身體舒緩與保健,讓我們很輕易地可以居家施作,而不是來空空、歸空空(上課前是一無所知,學後仍是腦袋空空)。
另外,泰成中藥行的茶飲湯品,讓人不覺得有古板中藥不討喜的口感,反倒是很令人回味,會愛上傳統的中藥材飲食。

廚師好朋友   劉學旻 ◎本會實習生/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一
龍師傅在講座上一直提醒大家,料理有4個重點: 
首先選擇好的鍋具很重要,慎選鍋具的材質,並注意不同的鍋具適合烹調的方式,如銅鍋的導熱快,適合用在多種烹調情境,不鏽鋼鍋也較不會出現燒焦的情況。
再來就是食材,食材的選擇也是這次講座的重點。烹調最好使用當地、當季的食材,這次講座使用食材部分來自新港文教基金會的1/2自然農場栽種的自然蔬果,一方面蔬菜在對的季節栽種,較不會有蟲害,農藥就會使用得少;另一方面使用當地食材取得容易節省運輸碳足跡,更能吃到食材新鮮的口感。把握選擇食材的要點,不只吃得健康,更能吃到天然味! 
而對的調味料要加在對的料理,以麻油料理來說,麻油已經有豐富的香氣,只要添加鹽巴就能展現料理的風味,完全不需多加糖或味精。
最後就是油品的部分,油跟食材習習相關,像是葡萄籽油發煙點高,穩定性好,尤其適合高溫油炸食物,而橄欖油就不適合大火快煮的料理。
龍師傅在講座上教學的4道料理都不脫離這幾個重點,而且講座過程的烹煮,龍師傅都用「聲控」的方式請二廚來執行,煮出來的料理讓龍師傅讚不絕口,學員們吃了也驚嘆:「完全保留了食材的天然鮮味!」因此人人都能煮出最棒的「好食料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