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食農教育

【321期】 水田狂想——插秧趣

作者:整理: 許容綺 ◎本會企劃專員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布袋和尚 插秧詩
一年之中,水稻由翠綠轉金黃的景致共有兩次,想必是不少人司空見慣的農村風光,儘管大家似乎對水田景象並不陌生,但真正走入田間,輕聞撫摸過植株樣貌的人,或許也就零星幾人。農業栽培中,水稻栽培已高度機械化,又為何需要進行插秧體驗?除了認識過去農耕方法,了解農業知識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感受教育」。
大雨過後的田野是甚麼氣味?水面下的土壤是甚麼溫度?烈陽之下,儘管不適仍需咬著牙、彎著腰,汗水浸溽雙頰卻也顧及不了,全神貫注在眼前的秧苗上。每一次的後退,都像與泥濘的束縛搏鬥著,搖搖晃晃卻又小心翼翼的繼續前進。水面清澈映照的除了白雲藍天外,還有自己與身邊戰友的倒影。從原本的喧嘩折騰,到後來的安靜專注,同伴們彼此間的叮嚀鼓勵與相互支援,我認為是這短短兩小時中,孩子們最大的成長。
若問道農事體驗是甚麼感受?或許不再只是單純文章中的「辛苦」兩字所能概括的,相信這群孩子也會有深切的感受。
註:本活動申請行政院農委會「 108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

插秧體驗心得 ◎新港國中202班

陳詩涵——因為這次是我生平第一次插秧,有很不一樣的感覺,也為我的暑假生涯增添了幾絲的樂趣,踩下去田裡的瞬間,我心裡可是緊張萬分啊!深怕自己踩到福壽螺的殼或者是被樹枝刺傷,嚴重的話還可能會感染。
在插秧過程中,我們必須一步一腳印,用心地去插秧,只要每退一步就等於前進一步呢!

蘇泰宇——這次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屬下田插秧了,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在體驗之前,我的想像是,插秧就憑感覺插就好,而且只是在田裡走動,應該會很有趣,然而聽完講解,才發現,其實也沒那麼隨便,也是有一們學問的。然而,我是最後一組上去的,聽了同學們述說他們的大冒險,有一個人踩下去差點直接跌倒,展現「吃土」這項表演,他旁邊的同學,也遭受池魚之殃,被噴了一堆泥巴,但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輪到我時,就馬上踏進去,發現其實還好,不像有些同學像在走平衡木,左搖右晃的,可是要走到定點時,有點搞不清楚狀況,被班導訓斥了一句,但是後來漸入佳境,將它完成了,這是個全新的生活體驗。

馬雅筑—— 經過這一次插秧的活動,讓我深深的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以前只覺得這是一首教我們要感恩、珍惜食物的唐詩,現在卻有一種發自內心,感同身受的感謝。現在插秧幾乎都是用機器,省下許多的人力,而在我們老祖先那個年代,必須彎著腰「人工」插秧,我們只彎沒多久就會覺得腰痠背痛,更何況是好幾個時辰,沒親身體驗過是不會知道的,這次的活動真的讓我們受益良多,身、心、知識都成長許多。

游佳璇——經過這次活動,我體驗到了農村生活,在之前古人們都必須彎下,左手拿著成堆的秧苗,右手把一株株秧苗插進去,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也必須對齊竹上的標誌,避免引發秧苗與秧苗的空隙不一,而造成「水稻倒伏」。
手裡拿著秧苗一株株把它插好,插完後,腳一步步往後,那時我超怕哪個不小心就往後摔,我踏著沉重的腳步,不禁擔心一下,腳感覺被泥土環抱一樣,抬起來都是泥土,接著把竹竿往後對齊,再繼續拿起秧苗插了進去,雖然過程辛苦,但卻收穫了甜美的果實,之前農夫們用無數的汗水,換來一大片的稻穗,辛苦您們了,感謝您們,讓我們後輩吃得飽。

陳慧慈——經過這次的農場體驗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種水稻的過程。在稻田裡,大家同心協力共同種下這些秧苗,就算自己都已經覺得腰快斷掉、手腳都很痠的時候,還是依然彎下腰繼續,因為這是要大家一起完成,而不是個人完成。在最後插完秧苗要上來時,我踏出第一步後,因為重心不穩,差點跌到泥漿裡,幸好我有用手撐著,還有前後同學的幫忙,才沒跌到泥漿裡,要是沒有他們的幫忙,我早就泡在泥漿裡,經過這個之後我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

陳怡潔——在這個活動中,我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團隊中,當有一個人沒有認真聆聽隊員和老師們的細心叮嚀時,又或者發生爭執與內鬨的話,秧苗會插得越來越歪,並且造成團隊氣氛的尷尬與不和諧,原先美好的心情也可能因而被破壞。其實,不論做甚麼事,每一次的團隊合作就是如此,這也算是在今日培養了大家這項能力吧!

黃宥翟——今天下了田,真正親手插過秧苗後才真正了解到二師兄所謂的「謙虛地種田」,懷著謙虛的心,彎下腰插秧,切記不可心急,秧苗才會站得穩,日後才會長得正,才會結出飽滿的稻穗。其實稻就像人一樣,稻穗愈飽滿,它頭就垂得越低,望著自己的根本,就像人,事業如果愈成功,就愈要不忘自己當初的那份初衷。

心中的台灣農業

本次活動結束後,除了請孩子們寫體驗心得外,也另外以「心中的台灣農業」為題,進行自由創作。「我思故我在」希望能由發現生活開始,培養議題思考及「自我」想法的表達。由自身出發的思考,才能激發對議題的認識及了解。

林雅喬——人類無止境的開發,造成環境的破壞。近兩百年來,人類為生活所需,追求進步及繁榮,致力於經濟發展,追求工業化下,毫無保留的利用大自然,造成環境破壞,惡性循環的結果,例如: 臭氧層破洞及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變異,還有燃煤引起汙染物質增加,造成酸雨,使森林枯死,土壤酸化,植物生長受抑制,還有陸地汙水及船舶漏油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污染,開墾林地及伐木使森林大減,人類捕殺,造成生物物種瀕臨絕種,使人類賴以生存之環境惡化,農業也產生問題,農業在台灣經濟效益不高,但卻與食品業,旅遊業息息相關,農村年輕人力外流,不願從農,多數農地為廢耕,或以休耕植林補助,造成農村勞力結構持續老化,在這樣惡性循環下,農產品外銷逐漸減少,希望人類不再破壞大自然,讓農業永續發展!

吳岳翰——我認為台灣的農業,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畢竟台灣的農業從很久以前就存在著。自古以來,農業就是台灣不可缺少的一環! 但是,近幾年因為工商業迅速成長,導致許多的年輕人不再把重心放在農業裡,並前往繁榮的都市謀生,使農業逐漸沒落。
現代社會環境中,因為要新建高樓大廈,台灣的田地也逐漸減少,讓臺灣的農業一直停滯不前。台灣一些從事農業生產者因迫於生活壓力而轉行為觀光農業,近幾年也帶來不錯的收入,但,農業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及花卉提供都市很大的需求,我希望將來的農業可以順利發展,並且可以永續經營。

曾家瑋——我覺得台灣的農業,就像是現今的科技一樣慢慢的進步,隨著科技的發展,品種改良的技術越來越好,我們因此能吃到較好吃的食物、也有多樣化的選擇。但現在台灣的農業也遇到了瓶頸,像是有些國家以土地面積大的優勢,大量生產以價格低的方式因應各國的競爭,台灣的農業靠著地理優勢,以有機、無化學農藥殘留的方法面對各國的競爭,而我們也應該食用當季、在地食材減少碳足跡喔!

彭培翔——台灣的農業對我來說是人民維生的產業,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基石,農業絕對不會離開它的基本要素——土地,不管角色如何的改變,總是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畜養牲畜、涵養森林及撒網捕魚。
提到農業,總是會讓人聯想到揮汗如雨的農夫。而今農業與科技的距離越來越近,農夫的形象已經不若以往。新世代的農夫,不再只是用勞力耕作,還需花更多腦力決策。唯有農夫從繁瑣艱辛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為創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郭秉昱——以往大家對台灣的農業就只是種些農作物,並且使百姓溫飽,但經過時間推移,每年都會有各種天災人禍造成農作物損害,一個天災,農夫一年累積的心血可能全部付諸流水,所以現在發展的農業不單只是種田,而是搭配年輕人的創意,引進了休閒農業的概念,那樣的轉型,也使觀光業和農業有雙贏的效果,讓大家顛覆對農業的看法。
現在全台也正在推廣精緻農業,讓農民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產生,產品要求高質量、高附加價值,使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所以我覺得台灣的農業會隨著時代逐漸進步,現在的農產品也很有特色,包括: 愛心形狀的椪柑、無籽西瓜,這些都是充滿創意的現代農民加上現代科技所產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