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親子共讀

【319期】在心田播下食農精神的種籽

作者:施美如◎嘉義縣新港國小退休教師

應靜文校長之邀來授課已一年餘,承諾之初,並不知道這班級的上課模式是以圖畫書共讀呈現,幾經思考,還是想用退休前上「綜合活動課」的方式帶領。
上課方式通常是依據主題來佈題、討論、發表,合作學習、價值澄清,求寓樂於教的學習;教材有短片、時事、四格漫畫、圖畫書、歌曲、舞蹈、音樂、遊戲等多元選擇,目的是培養有觀察力、感受力、觀念中道的健康孩童。
有感少子化、人手一機的時代,好環境的孩子「養尊處優」、「目中無人」;弱勢環境的孩子「放縱無禮」、「缺乏自信」;共同特質是「四體不勤」、「缺同理心」,對家人付出及社會救助視為理所當然,不懂感恩惜福,我總想著如何貢獻微微螢光來改變?
近幾年學校推「食農教育」,正巧前些日子參觀雲林縣「華德福」學校──山峰國小及新港附近幾所學校的農園,讓深耕食農有8 年經驗的我,決定用我的蔬果園來規畫這三節課。
「食農教育」是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學習。對食材有感知,對土地、環境友善種植,以和地球上的生物共存共榮為終極目標。雖然礙於時空限制,無法帶領孩子親身體驗栽種、手作料理,但我可以以一位樂在其中的體驗者來分享經驗,引領他們一窺生命的奧祕、種植的酸甜苦辣及領悟的哲理。

課程內容的安排:

一、認知學習:透過實景拍攝的相片,介紹果菜園植物及庭園的花草。
二、美的饗宴:手作料理布朗尼、黑糖糕及燈籠果分享;透過巧思靈感賦予落花有情,美麗再現,察覺生命是可以被改造及營造的。
三、向勞動手作者致敬:務農者是一項集「手腦並用」、「觀察入微」、「經驗連結」的高階挑戰;現場疑難雜症透過爬文、請益交流找出策略,才能產出健康食材及美味食物。對於勞動者的付出服務,應心存感恩。
四、觀察生命的多元體現:透過帶來的植株、枝葉、花朵、果實的觸摸、品聞,輔以圖文講解,連結舊經驗,歸結生物生命力之強大可貴。課程中介紹百香果、左手香、草莓走莖、燈籠果、無花果、薄荷等植物花草。
匆匆的三堂課,孩子的回應驅走了當初規劃的忐忑。猶記得:看見石榴花謝,經過擺盤再現風華時,呈宥驚問:「老師,妳怎麼會想到?」分享百香果大果掉落的不捨時,婧瑜天真的說:「撿回家呀!」,果實的解剖對照,解答了她的困惑。最後一堂課,語晨黏著我要種燈籠果,我知道她是真心喜歡它的好滋味。分享布朗尼、黑糖糕時,讚不絕口、可以再吃一塊嗎?甜化我料理時的汗水。
孩子們!我知道食農精神的種子在你的心裡萌芽了,期待有朝一日,在你的生命裡綻放健康的花朵,結出甜美果實,散播愛地球、尊重萬物生生不息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