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過得很特別,除夕夜和太太在台北家吃簡單年夜飯,然後,飛行了十多小時,在西雅圖和分別從Atlanta及Cleveland飛來的兩個兒子會合,一起又吃了一次年夜飯,不到24小時,吃了兩次年夜飯,看來地球並沒有想像中的大!
年初一揭幕的嘉義燈會,從籌備開始,就一直是我近幾年最關心的盛會,拜網路即時傳輸之賜,並沒有因為我飛到地球另一端而漏掉任何消息,我看到且聽到賴院長的開幕致詞,也看到開幕煙火引起的火災,甚至讀到觀眾抱怨遊園車收費太貴,以及縣府團隊迅速反應及處理的消息……。
回想三十年的新港社區工作,隨著台灣高鐵一日生活圈的出現,以及伴隨網際網路及智慧手機流行的各式通訊軟體,社區工作已經有了根本改變;2012年我再接任董事長後,迎面而來的是人手一機,眼睛無時無刻不黏住電腦或手機畫面的生活方式,那如海般排山倒海翻騰而來的資訊革命,社區工作如何尋找應對方式?如何善用它的長處?學習、發現且避免負面的影響,一直是我思考的議題。
對於電腦使用目前還是白癡的我,看到這次在西雅圖停留期間的食、衣、住、行、育樂,完全由僅二度到此城市的孩子安排及帶領:像在網路上搜尋合適的餐廳、安排參觀行程,利用Airbnb預定住宿,及即時在任何不同地點利用uber找到交通工具,完全是一機在手,所向無敵,而且效率之高,讓人不敢想像;我也在line及fb隨時知道新港好友們的近況、想法及對事件的評論,幾乎是把基金會辦公室帶出國;更可怕的是,將來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及掌控人類行為,及人工智慧經由神經網路的自主學習,已經讓人開始憂心可能有些工作有一天會被機器人取代;最近幾年,拜網路之賜,自由世界像Trump選上美國總統類的民粹主義再度興起,而共產中國透過網路掌控全民,深入心靈深處,已是活生生的事實;生活上無所不在的資訊革命,讓社區工作者沒有廻避的空間!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最近基金會網站正在改版,是不是改的更有趣、方便且具有特色,而能吸引更多人進來瀏覽及互動,特別年輕人及退休的軍公教人員等;我們不能只描準新港或嘉義,必須放眼世界;基金會累積三十年工作內容的數位化,可不可以整合在網站裡面,以方便使用;另外,大家一起來構思一套可以整合會訊讀者或捐款者的意見反應,及網站、會訊內容、雲端資料庫、圖書館藏書,讀者及借閱資料,書活講堂、親子共讀、讀書會、新港客廳、文化館農會25號倉庫展覽等等顧客、參與名單及內容,來進行大數據分析,幫助基金會發現參與者是誰?喜歡什麼?對基金會有什麼期待,甚至批評,以協助基金會活動的策劃,尋找宣傳對象及內容製作,篩選募款的可能對象及後續發展,圖書館該增購什麼新書,訊息什麼時候po到fb,po什麼內容,館內會議或義工幹部討論什麼?哪些事在line談談就好,不必在館內會議討論。
鑑於網路訊息的及時且全球性,多樣且有趣,新奇好玩的games愈來愈多,匿名化、虛擬化且對錯難分,而且可以重新組合再製作,這些網路的誤用,已經衍生網路成癮及霸凌事件,深深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及學習,基金會更應該回到人的角度,規劃各式各樣參與學習課程,放下手機,重新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參與學習中,超越我們,也給孩子舞台,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肯定自己,進而基金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最近家瑋執行長利用寒假結合相信工程螢火蟲義工隊、高校義工、新港誼、甲文青等一起籌辦學習成長營,就是好例子。
思考未來,社區工作離開不了人,縱使網路傳輸再快、再炫、再新奇,多樣且迷人,還只是人類眾多工具的一種,不要忘了人的主體,從造人的基礎出發,然後才能造景、造產,造成可以引以為傲的社區文化內涵,是我們共同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