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LS是針對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國小四年級學生每隔5年1次,進行閱讀素養能力的國際性評量,藉此提供學童閱讀表現的發展趨勢。台灣小學生2006年首次參加PIRLS閱讀評量研究,全球排名落在22名,2011年總成績名列第9名,2016年總成績名列第8名,顯示近年推動閱讀頗有成效。不過閱讀成績數項分數低的學生,多數集中在家庭經濟弱勢與居住在小村鎮。台灣受測學生的閱讀能力表現顯見城鄉和經濟差距,而且閱讀動機和興趣低落、信心不足,以及加強建置「友善閱讀環境」等項目上仍有努力的空間。當然產生的原因很多。
柯華葳教授認為「家庭」扮演了關鍵角色,因為台灣家長很少參與「學前親子閱讀」活動。畢竟家長本身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乏閱讀訓練,所以成年後也普遍不愛閱讀,自然無法帶動孩子或陪同孩子閱讀,一起成長。同時,要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一定要有「課堂上的獨立閱讀行為」,安排時間讓孩子自己選書、自己閱讀。
至於閱讀信心低落,台灣孩子從小到大,成績都操控在別人手裡,都是別人在打分數,何況閱讀興趣的提升不應受制於考試的驅動。柯教授建議家長可以這麼問孩子:「你覺得這次考試表現如何?跟過去有沒有進步?」而不是只看班級排名。孩子的成績如達到自己的標準,就給予正面的鼓勵和稱許,自信心就來了。
面對現在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期待孩子能訂定閱讀的時間,掌握閱讀後習得的優勢,平時除了做功課、複習課本知識以外,更能花一點時間在閱讀課外書籍和報章雜誌上。另外,進入圖書館不要簡化為只讀繪本或淨挑薄的書、文字少的書看,甚或空閒時只安排上網玩遊戲、虛耗時間,那就太可惜了。
新港文教基金會在陳錦煌醫師的規劃帶動下,邀請多位義工,每週辦理各項圖文創作、神奇故事屋和親子共讀—繪本班、閱讀班等活動,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多元閱讀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語文興趣和能力,也期待經由家長的關心與親子互動,鼓勵孩子喜好讀書、多讀好書,從閱讀中找到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