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三月,又回到基金會擔任看守董事長,那時,盛大的國際社區藝術節才在近一年前落幕,鄉親對1998年起在偏僻新港首度引進國際大型藝文活動的基金會,充滿了期待,碰面時常常問我:何時再辦?我深知那時的基金會負擔不了國際展演所需的大量人力及物力,只能苦笑。
2012年以後的基金會,為因應逐漸嚴重的城鄉差距及老化少子化社會的來臨,開始轉型,從「辦活動」調整到「人的關懷」,對於國際展演活動,因為有何達煌董事長領導的奉天宮董事會每年舉辦國際媽祖文化節,滿足了鄉親的需求,因此,基金會把較大的資源用到偏遠村落,開辦關懷陪伴弱勢孩子的「相信工程」。
雖然如此,在地扎根的基金會仍不忘和國際聯結,比如:2013年,協助剛進基金會工作的家瑋爭取龍應台基金會支持,前往日本古川町作短期研究;開放給國際青年志工實習;2014年底,在文化部文資局支持下,在台中舊酒廠辦理「古川祭──日本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特展」;因為這個展覽,基金會回到在地思考,我們的宗教民俗活動,特別在解除戒嚴後,創意及活力十足,大約四到五年就會出現各式新型藝陣,像電子琴花車、大型電動花車、鋼管吉普車女郎秀、電音三太子等,而且讓新一代趨之若鶩的崇拜興起,像財神爺、關公、虎爺,對於一個因為大家樂興起,不願意脫衣舞秀帶壞下一代而成立的基金會,看到常民廟會活動發展沒有任何顧忌時,感觸特別深刻。
1994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時,是從邀請日本古川町的村坂及浦先生,在新港分享在瀨戶川養鯉魚的經驗開始,隔年,基金會邀請新港鄉長、代表會主席及大興路居民代表等,一起到古川町取經,除了如何維護瀨戶川的乾淨,也進一步了解古川町的歷史發展、木匠工藝、祭典文化、社區組織、景觀維護、觀光推展、政府經費編列運用等和社區營造的關係;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坂先生反覆強調,作社造最重要的是喚起社區居民認同及光榮感,而不是衝來訪觀光客數目,這正是二十幾年台灣社造最被忽視的地方;多次造訪古川町,觀察訪問、資料收集、整理古川祭之所以能持續數百年,發現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及人所形成的社區支持系統;反觀台灣,「開臺媽祖」四百年前護佑先民唐山過台灣,明清時代,台灣人處在邊陲地帶,面對不斷的天災人禍中求生存;日據殖民時期,台灣人是二等國民,皇民化運動限制常民信仰發展;而國民黨戒嚴威權統治,信仰成為統治的工具;解除戒嚴後,台灣人稍微可以出頭天,卻一再陷入選舉為主的派系利益及意識型態紛爭,連最單純的常民信仰也避不了!台灣人何時能當家作主,脫離美其名是神意,其實只是商業利益或被政治人物操控的人意!去尋找四百年來護佑先民落地生根的福份,建立屬於台灣土地及人民的神聖信仰內容,是基金會最大的期望。
2015年,感謝文化部支持基金會「在地慶典文化跨域合作創新計劃」,讓我們有機會將新港的「元宵遶境」「大甲媽祖進香」「謝平安」拿來和日本古川的「三寺巡禮」「古川祭」「狐狸娶親」放在一起思考,以找尋台灣傳統信仰核心的價值;二年來,基金會組團到古川町參與這三大祭典,我們不是觀光客走馬看花而已,而是參加服務的義工;除了現有資料,我們也深入社區訪談耆老,收集百年前舊報紙資料,加上當事者現身說法;我們也在雲科大黃世輝院長及博士生協助下,進一步從宗教有關的儀式、內容、歷史及社區支持系統等,和新港開臺媽祖信仰比較其間的異同;並且從參與、傳承、藝術、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社會等面向,進一步了解日本的祭典。
10月12日到15日「臺日文化慶典平安祭」是基金會二年努力成果的展現,也是新港有史以來首度最大規模的歲末「文化謝平安祭」,這是基金會和「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金慶昌轎班會」合作,根據古禮,延續三年前開始每年在新港鐵路公園舉辦的「平安來過冬」,今年擴大加入已得到 UNESCO及日本無形文化資產認定的「古川祭」等的表演,在新港藝術高中玉山平台上,由台師大也是前雲門資深舞者吳義芳教授負責編導,在空前的五大舞台中,和台灣的表演團隊一起呈現,期望給鄉親前所未有的體驗;加上雲科大黄院長領導的團隊,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收集新港及古川兩地的祭典文物,一起展示,相互對話;加上台日社區營造與慶典文化論壇,是「臺日文化慶典平安祭」的一系列內容。
這是基金會用二年時間籌劃,以「人的關懷」為主體的小型國際藝文展演活動,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