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96期】相信工程回顧與前瞻

作者: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今年,籌備基金會成立三十週年慶,內心同時不斷檢討基金會工作,哪些核心價值值得傳承,哪些組織運作或工作項目需要調整,2012年開始,至今已經五年的相信工程輔導陪伴工作,更是如此。
這項由耕興股份有限公司黃文亮董事長(本會副董事長)倡議的工作,是為了落實基金會關照新港弱勢、後段班、或需要關懷的孩子的創會理想而來。五年前開始推動時,基金會已有行之多年的「懷夢卡」工作,組織社區工作組義工,每年年終時和法華慈善會及鄉內學校合作,針對弱勢的孩子,每人一千元上下的額度,孩子寫出他們夢想的內容,基金會負責募款,幫孩子夢想實現;社區工作組義工在家訪分送禮物時,每村也挑選一、二位最需要陪伴關懷的孩子,進行「一村一關懷」,雖然義工們輔導專業較不足,憑著愛心及耐心,多年來仍能看到孩子實質的改變。另外,基金會成立初期,曾利用廟囗租來的會館,在早期簡陋的圖書室中,或在1997年新建會館的1樓,和熱心老師們一起成立免費安親班,照顧國小一、二年級下午不用上課,父母仍在工作的孩子。2000年到 2001年間,免費「安親班」轉型為照顧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為主)之課後活動。
五年前,相信工程規劃之初,免費安親班及一村一關懷已經停止運作,然而像新港這樣的農業鄉,隨著老化、少子化、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有行為、學習、人際及家庭議題的孩子愈來愈多,這些孩子大多發生在經濟弱勢、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或受刑/更生人與被害者等家庭,也就是說,孩子們本身是無辜的,問題在出生於什麼樣家庭,我們「相信」若給予適當的輔導及陪伴,孩子絕對不會輸給別人,這是取名「相信工程」的由來。
至於課程內容,考慮到孩子已經在學校上了一天課,如果再留下來做同樣事情,孩子可能受不了,因此以較有趣的團體輔導及圓夢行動為主,心理及課業的個別輔導為輔,每週二次,每次兩小時,加上感恩晚餐,時間選在放學後照顧者未回家前的所謂「危險時刻」這樣的課程安排,五年來發現,由於孩子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硬湊成一班,孩子不容易靜下來一起學習,另外,國中雖然也是混齡,且來自不同班級,但是一週上課五天,班級的凝聚力、共同學習的氣氛,比國小好很多,因此,國小相信課程,每週增加天數是未來改進的方向。
五年來,相信工程每年服務累計共有651人次,以個案計算約150人,輔導陪伴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問題主要出在家庭,加上學校只解決部份教育及學習的問題,而社區同儕間及學習環境又充滿了誘惑及陷阱,因此,基金會相信工程一開始即定位於「社區支持輔導陪伴網絡」的建立;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向好、向壞往往一念之差,如果學校的學習不愉快,而且沒有成就感,家庭教育失能,甚至給孩子錯誤價值觀,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針對需要關懷的不同議題的孩子,擬定不同的輔導課程,初期以繪本共讀、戲劇表達及自由創作的方式,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探討自身、家庭及同學老師間的關係互動及角色伴演,協助孩子認清自己,提升團體適應及人際溝通能力,近年來也加入探索體驗課程,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參與、反思及分享,以增進團隊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建立自信,然而,這些都是一點一滴的小改變,必須不斷累積,才能真正改變,輔導過程中我們發現,穩定師生關係所形塑成類似家人的信賴感,對成長中的孩子極為重要,也是小改變到大改變的關鍵,這是基金會相信工作必須加強的地方。
2012年我再接任董事長之後,發現基金會募款日益艱辛,另外,因為農業收入養活不了一家人,青壯人口外移造成義工參與減少而且老化,只好將基金會從辦大型活動,轉成以人性關懷為核心的工作,最近檢討成立已經二十年的會館有沒有好好利用,這時,我想起基金會早期設立的安親班,是不是善用基金會多年推廣圖書及館內學習的經驗,結合「相信工程」的輔導陪伴課程,考慮在館內設立「相信安親班」,解決五年來未能於街面照顧新港及文昌兩國小需要輔導陪伴的孩子的困境,至於如何設立,需要進一步集思廣義。
2007年得勝者教育協會調查全國24縣市近二萬國中生,發現吸毒者六年來增加十倍,「我有使用毒品」的孩子以農業的宜蘭及嘉義縣最多,佔受訪孩子的9.5%,看到嘉義縣名列榜單,內心非常感慨,或許這調查結果太高估,但是,最近幾年新興毒品在青少年更加泛濫卻是不爭的事實;孩子吸毒之後,戒毒不易,而且犯罪比例高,毀掉自己,毀掉家庭,甚至整個社區;多年來的觀察,鄉下孩子吸K他命、安非他命或強力膠,往往從不快樂的學習開始,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老師的話,不守秩序,沉迷網咖、手機,成績不好,落到後段班,得不到師長同學肯定,然後參加陣頭,學習抽煙、喝酒、吃檳榔,而後蹺家、蹺課,在同伴慫恿下開始吸毒;相信工程是從最早期的不愉快的學習開始,輔導陪伴支持孩子,走上一條健康快樂成長到可分辨是非的路;在家庭功能日趨萎縮的現在,檢討五年來相信工作最大困難,是社區中缺乏可以輔導陪伴的義工,因此在此懇切呼籲,社區中有經驗、有智慧、有愛心的退休鄉親,能不能每週撥出一點時間,協助「相信工程」的輔導陪伴工作,支持孩子走對路,讓社區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