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台灣解除戒嚴那一年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能夠由下而上、從無到有,三十年來發展成涵蓋文化、展演、閱讀、教育、環境、弱勢、國際、產業、健康…等,多面向、地方性、社區型基金會,要感謝很多人,不斷出錢出力支持基金會才有可能,其中,第一個要感謝的人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老師。
感謝林老師的是,他始終認為,要讓台灣文化可以活力不絕,創新不斷,在國際間得到認同與讚賞,光靠雲門是不夠的,必須在台北以外台灣各地扎根文化,培養人才,才有可能;基金會是他期盼在故鄉新港開始的台灣首例,他不但尋找宋江陣國寶謝鬧枝老師在古民國小傳承,也支持北管舞鳳軒傳習,向全國各大出版社募書,成立圖書館,雲門暫停時到新港駐點,訓練基金會辦公室的行政專業人員,並且把他父親拉進來,陪我向長榮集團張榮發總裁募款;最近,更說服家人,捐出「林開泰診療所舊宅」成為嘉義縣定古蹟,讓新港孩子可以就近學習「公爾忘私」的精神。
感謝林華有、何來朝等,協助出資十五萬元邀請雲門舞集返鄉公演,讓基金會的成立成為可能;感謝鄭友信老鄉長、林嚴山農會秘書,將鄉親觀賞雲門的感動化成行動,協助募款,組織第一屆董事會,基金會可以在1987年10月17日順利成立。
感謝林伯蒼、李淑華、高燦、吳錦松、張瑞隆、嚴玉真、鄭俊賢…等等許多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協助基金會辦活動,宣傳、售票、佈置場地,讓孩子可以在新港看到好戲及展覽;謝謝陳智賢老師帶領登山,直到現在;謝謝吳麗容老師幫忙整理圖書,分類及借還,到班級鼓勵課外閱讀;感謝郭清田別墅聯誼會創會會長,將成立於基金會之前的別墅全數會員轉成基金會義工,是庶務組的主幹,專門負責粗重危險工作,口頭禪「結乎行」的行動力,令人懷念不已。
謝謝黃聲遠、林洸沂、洪恭鐘、陳智賢、李淑華、林良夫、陳文選、林嚴山、江澤祥、徐明輝…,發起每月定期小額捐款,並擔任組長,協助募款,是基金會擴大支持,奠基新港的基礎;謝謝當時擔任台南地檢署檢察長的吳英昭檢察總長,願意返鄉擔任建館募款小組召集人,出錢出力,讓基金會建館的夢想可以成真。
謝謝光寶集團宋恭源董事長及夫人阮豐瑛老師,大額捐款充實基金會圖書館藏書、設備,以及弱勢關懷,擴大基金會工作領域,解決新港的難題;謝謝耕興股份有限公司黃文亮董事長,呼籲人文關懷,發起「相信工程」,針對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建立社區關懷陪伴輔導網絡,在家庭功能日益萎縮的新港,社區一家,減少孩子學壞的機會。
謝謝邱晉煌董事長(2000到2006年),除了延續基金會工作,並且在宮前村邱聰益村長發起下,將幾乎已經成為垃圾場的新港五分仔火車站,整理成台灣首座鐵路公園,雖然一度被台糖公司提告,但是不屈不撓的他,在被選為新港鄉長後,經過都市變更程序,將之劃為綠地;另外,整理舊火車站站長宿舍,開設新港客廳,也將農會25號倉庫改成文化館,是新港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典範;謝謝張瑞隆董事長(2006到2012年)除了繼續邱董事長工作,開始推動自然米耕作,同時在2011年將他媽媽落實自然農法以促進健康的田地,成立1/2自然農場,發展成基金會環境教育及社會企業的基地,也是台大PGY醫師社區學習必到的地方。
謝謝二師兄陳朝江董事、高燦、宋明晃、郭秀麗、楊燕敏、林明弘等老師、林秀燕大姐、劉文賢組長…,及許多環保綠化組及綠點工作隊的義工,以綠園為基地,每週如螞蟻雄兵般匍伏在新港土地上,以最謙卑的姿勢,在新港最髒亂的地方,整理環境,雖然垃圾終究還是落下,但新港畢竟不同了;謝謝別墅的兄弟們,在大甲媽祖繞境新港的第二年,發起淨港掃街,謝謝媽祖化身矮胖慈祥婦女,鼓勵掃街義工,讓隨香掃地可持續到現在;更謝謝大地工作坊,和基金會義工一起推動感恩惜福餐,禁用保麗龍,鼓勵自備餐具,回收再利用,以開創另一種信仰的方式。
謝謝高燦、林國平及楊千鶴、李淑華老師、陳義燦村幹事、施平郎大哥、黃宏文大哥、賴鎮山校長、徐文昭組長…等等社區工作組義工,從關心身心障礙者、銀髮族、新住民到高風險家庭小孩,我們不是給魚吃,而是教他們如何釣魚;謝謝蕭麗玲、詹清森、吳淑媛、賴秋華等老師,美智校長、靜文校長…,從說故事鼓勵閱讀,到發起並且親自帶領親子共讀,幫助基金會,將閱讀提早至學齡前。
謝謝陳政鴻及黃文亮二位現任副董事長,帶領董事們分工,一起分組負責基金會的決策,並且承擔責任,以幫忙基金會可以走更遠的路;謝謝葉玲伶執行顧問及徐家瑋執行長,率領館內同仁,和董事及義工們組成執行金三角,確保基金會執行的品質及效率。
感謝會訊編輯組、史蹟導覽組、自然農作組…等義工及許許多多未能一一提到的您們,因為有您們不斷地參與,出錢出力出意見,我們才能做一件件感恩的事。祝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