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入來到這一間古厝,是不是有和其他三合院不一樣的感覺?厝頂是閩南式,玻璃窗很多,有利採光通風,上下開是日本式,還有二間タタミ(榻榻米)的房間,沒有雕刻,沒有華麗磁磚,非常樸素,典雅。
根據日本時代的戶籍謄本,先父林開泰一家人分戶遷入,是在昭和八年(1933年)2月11日。我本人是一個半月後,頭一個在這個宅第出生的孩子。八十四歲,這間厝受認定為古蹟,我也是老古董了。
先父林開泰醫生是日本大正時代,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前身)卒業,返鄉開業,凡是家計困難者都不收醫藥費(我小學時親眼目睹),鄉人稱呼伊「聖人」。伊是書法家,寫一手好的草書(伊要寫毛筆字時,都是我這個小學生在磨墨)。伊也是一位不出名的詩人,因為早逝。以上看來,是一位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豐功偉業。
不過,伊自稱是「教育主義者」,不是教育家,是「主義者」,相信接受教育可以改善個人生活品質,改良社會風氣。伊首先注重自己子女的教育。我家第一代六兄弟五姐妹,三位畢業於日本時代帝國大學、六位畢業於光復後的台灣大學。林家二代包括媳婦、女婿全部四十一位,得學士學位者三十四人,其中博士學位十五人(沒有包括林懷民的幾個榮譽博士學位)。這四十一人,各在學術上、社會上有相當的貢獻,卻沒有一個會賺大錢,全部是薪水階級。我想這些就是先父最大的成就,於九泉之下可以揚眉吐氣。
「公爾忘私」是我祖父林維朝先生留下來的家訓,是家族的自我期許。這次捐贈祖厝,我不太清楚是忘私或是有一點私心。除了希望保存先人房舍,與家族精神,也期待以後除了開放自由參觀之外,還會辦理一些活動,開一家非營利的咖啡廳,供老人家呷茶,作青少年學生的活動中心,還請縣政府繼續指導協助,在地各公益團體多多合作,盼能對提高社區的文化水準,促進觀光有所貢獻。
今天天氣濕冷,還在年尾繁忙中來參加我們移交典禮,十二萬分感謝!尤其是一百多年來支持我們林家的鄉親,懇請繼續鞭策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