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午後,與農作組的工作伙伴來到新港客廳,聆聽「環保小學堂計畫—綠色生活講堂」邀請到的張雅雲講師的分享──本土雜糧復耕進行曲。
講演一開始,雅雲老師先問大家早餐吃什麼?是米飯還是麵粉類?根據統計,每人每年吃稻米45公斤,麵粉36公斤,米麥雙主食已成趨勢。金融海嘯之後,國際糧價大漲,喜願麵包坊負責人施明煌先生萌生自己種小麥的念頭,自組「喜願小麥契作農友團」,並以「麥田狂想」為名,在台灣各地推動本土契作小麥。成立雜糧俱樂部,黑芝麻、白芝麻、蕎麥、薏仁一起加入,還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在全台學校成立「咱糧食堂」,將食農教育落實於學校之中。
為什麼要支持本土小麥?老師說:可以提高糧食自給率,重新取得食物主權。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多元運用休耕或閒置農地,粗放旱作,農作管理簡易,增進農友收入,又可減緩冬季枯水期耗費。
此外,還有更令大家期待的「糯米豆腐小糰子DIY」。
大家品嚐之後,都覺得好吃不黏牙,簡單易學。老師還帶來三種不同豆漿,讓我們品嚐,比較看看它的濃度如何、有沒有什麼添加物?改變世界從你我開始,透過菜籃子,可以關心食安問題、非基改運動、糧食安全……。用媽媽做料理的心,用鍋鏟找回安心、找回食物的本色和本味,重建產地到餐桌的信任。平日也喜歡創意料理的我,聆聽此次的講座,覺得收穫頗多,也期待大家能多支持本土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