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1/2自然農場」於民國100年啟用,包含自然米水稻區、友善農作認養推廣區(蔬菜)、環保堆肥場等3區,以無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經驗為基礎,由義工們參與友善農作認養及推廣。1/2自然農場的緣起意義在於:生產的一半義工自用,一半提供基金會推廣展售,讓更多人分享具公共參與及環保精神的健康美味蔬果。近年秉持環境教育從小做起的精神,規劃農場導覽及食農教育學習課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親子及學童向傳統農村學習。
臺南市私立慈濟高級中學附設小學的老師們,結合語文及自然領域課程,於104年12月22日及25日,帶領全校五年級學生,共156人,來到1/2自然農場,期許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延伸應用到課堂外,並在活動後讓學生們回到學校製作小專題發表,加深學習印象。希望透過食農教育的推廣,種下更多友善環境的種子。
陳昕: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吃有機蔬菜,今天我終於了解到盤子裡那些香甜可口的青菜,在變成佳餚前,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
郭致維:說到戶外教育,我總是覺得不過就是去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這次竟然破天荒去到戶外的農場,還讓我們帶著相機去紀錄,這讓我對這次的戶外教育充滿了興趣,感謝學校辦了這麼好的活動給我們。
戴穎翔:印象最深刻的是臭到不行的堆肥味道,是腐敗的菜葉、水果皮等做成的。另外當我挑水時,覺得肩膀很痛,光是兩個水桶和擔子就很重了,再加上水的重量,農夫來來回回的挑水,實在很辛苦。
陳昱智:社區有許多美景,例如路燈腳,彩繪著滿滿的人情味,也很漂亮。這個社區叫做咬仔竹,我最喜歡當地濃厚的人情味。農民採收農作時,會一起賣、一起分享,也非常好客。當地居民總是笑容滿面,讓我覺得很溫暖。
呂辰洋:農人爺爺說:「二分之一就是一半留著自己用,一半給新港基金會,圓圓滿滿。」這種把部分留給社會大眾的意思,我覺得是個很崇高的理想。
王嘉宏:二師兄名言:「現在的人都不會尊敬老人家,大家都只認為自己最厲害,長久下去,世界會缺少和平歡笑。」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志工爺爺奶奶可以把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捐出來,非常值得年輕人效仿。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原來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帶隊老師:張凱莉
配合五年級學生課程學習內容,語文領域─泥土,內容敘寫作者母親務農與大地親密的關係,這對毫無農地經驗的都市學生,憑空要理解其意涵著實困難;加上自然領域,學生正在學習種植植物;五年級老師即上網搜尋,發現在嘉義新港鄉新港文教基金會有二分之一農場,正推廣「向農村學習,不灑農藥,不施化肥;尊重土地倫理,吃在地、吃當令,推動灑水澆菜、手工插秧、除草、收割」等活動;這些課程正與老師們想傳遞與學生的理念不謀而合,遂進一步與基金會連絡洽詢,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與大自然結合。
藉由當地導覽老師講述社區發展與嘉南平原水源灌溉發展,結合社會領域範疇,探訪加深學習印象;返回校園,再進一步請學生整理筆記資料,彼此討論心得,配合拍攝的相片,融入藝術與人文美編技巧,製作成完成學生親身體驗過後的戶外教育報告,完成這回的戶外教育之行。
帶隊老師:姚乃文
因國語課本第六課介紹到西光大王─陳文郁的故事,描述創立臺灣種苗公司的陳文郁先生對蔬果育種以及臺灣農業的貢獻。其中,也舉出許多具體的數據,讓孩子能見證陳文郁的偉大功績。閱讀完此篇課文,孩子們可以了解到農業跟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沒有農夫辛勤的耕耘、投入大量心血改良品種,我們無法溫飽,無法嚐到美食佳餚。而自然課程方面也介紹到植物的世界,孩子們對於蔬菜也有基本的認識,在校內也有體驗過盆栽的種植。
藉由體驗農事生活,實際踏查,加深孩子對我們這片土地的認識,更進一步感受農夫的辛勞與食物得來不易的可貴,學生更認識我們的農地及農作物,藉由小小的採收過程,可以知道每個農作物的成長都是需要用心、愛心、耐心,一不注意採收時也可能會傷害到它們;藉由挑水灌溉的過程,可以知道肩上背負的擔子是很重的,看似簡單的動作也包含了祖先的智慧與刻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