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79期】網路時代的社區營造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2012年,我再度接任基金會董事長,面對的問題和以前最大的不同,除了新港老化少子化、社區文化日益庸俗以及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外,類似基金會的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競爭者眾,募款不易;另外,使用電腦網路日益普及,對於像我這種年紀已經不小的電腦白痴,想要生存,想要和社會大眾溝通意見,建立管道相互了解以及互信,來拓展基金會的工作,困難也重重。
我的困難是,過去習慣用文字、語言來表達意見,現在看到電腦,面對一大堆輸入法,什麼注音、部首、倉頡等等方式,我一竅不通,更不要?電腦操作語言、邏輯、程式,及最近日益盛行的智慧手機以及社交網絡等等,然而,為了生存,也為了趕上時代,不得不硬著頭皮,勉強栽進電腦網路虛無飄渺的世界。
又回到基金會工作近四年來,我最大的感觸是,電腦網路作為一種表達工具,一項互動媒介,已經在社區人際關係的建立上,發展出另外一套全然不同的方式,這關係突破空間、時間、虛實、動靜…等,同時,也帶來了「何謂社區」全然不同的意涵;如何藉由網路營造「社區共同體」?如何傳播理念、組織動員?人與人互動會有什麼不同?網路將扮演什麼角色?值得學習與思考。
前年起,基金會在新港偏遠的十三個村落及四所小學,經由資源調查、整理,依據各社區特色,媒合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團隊進駐,以村內長輩曾經歷練的生命故事為主體,一起尋找學習並融入各類藝術創作,藉由新玩藝來擾動偏遠社區裡資源匱乏的長輩們,同村協力創作出各式生命的劇場,最後加上成果展演及表演團隊的示範演出,過程中,基金會不斷將影音文字紀錄內容PO上網,這些內容,吸引在地左鄰右舍、旅外親朋好友、甚至世界各地關心或有興趣網友們的注意,經由網路的傳播,同步地、無障礙地、全世界地、甚至可重新編排、整理、創作地一PO再PO,加上轉貼分享,最後一整年在基金會臉書的粉絲專頁,總觸及超過了二十萬人次,這是社區工作首度整合了真實及網路虛擬關係的營造,我想要了解的是「按讚」後能否發展出隱固的人際關係,繼續參與,而不會只是像放煙火般,驚鴻一瞥,剎那間船過水無痕,消失得無影無蹤。
大約一個月後,中洋村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再度受邀到基金會草地市集表演,我完整地用手機錄下整首歌,並PO上網,總觀賞超過二千人次,令人感動到心疼的是,影片PO出後,有位媽媽看診時告訴我,他那住在台北的兒子,也看到了這段影片,一直在影片裏找媽媽,卻沒找到,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有沒有參加,因為他是多麼想在影片中看媽媽的表演;這位七十多歲的媽媽,可能很少接到孩子的電話,卻因為一場小小的社區表演,經由網路的觸動,聽到了平常可能過年時才可聽到的兒子的聲音而激動不已,我也深感遺憾,手機只要再往邊邊一掃,這旅外遊子就可以在眾多村內長輩中,找到熟悉媽媽的身影;這是我最近在社造新網路的新體驗。
回想以前基金會辦活動,上千人聚在一起看表演,不管舞台上的表演是多麼精彩,戲散後,往往只留下凌亂的桌椅,至於影響,總結二十多年的觀察,基金會不斷灑下的藝文種子,大部份可能掉落荒涼野地而枯乾了;一部份被眼尖的飛鳥銜走;一小部分長出藝文幼苗,卻被路過的頑童連根拔起;想要讓藝術文化種子長成樹密成林是多麼困難,現在有了網路傳播無遠弗屆的加持,就有可能比較容易發芽成長?
在網路時代的社區營造,拜電腦科技進步神速之賜,不管何時何地,透過Line群組可以迅速溝通意見;臉書的紛絲專頁可以匯集各式人氣;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找到可能捐款的對象;紙本會訊加上電子報,可以增加?讀的方便性;雲端的運用,可以讓基金會二十九年來的各種影像文字的分類、儲存與取用,更加確實方便;因此,是不是科技的進步,社區營造從此一帆風順?然而,我四年來的結論並不盡然,因為,社區營造最核心的還是人的感動,單一的「按讚」能代表多大的認同,其實很難說;能夠讓像中洋媽媽在網路協助下重溫親情的例子,少之又少;而市場佔有率如此高的臉書等,商業介入愈來愈嚴重,基金會這種出不了錢的公益性非營利組織,事實上,愈來愈被邊緣化;所以社區營造必須重回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到具體行動,在解決了社區難題後,這種理念才能持續在社區中發揮影響;因此,我們不必太看重分享或按讚有多少,不要忘了,網路也只是一種媒介,科技進步離開不了人,重點還是人所創造的傳播內容,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