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落幕,沒有出乎意料,小英以689萬得票數贏了朱立倫三百多萬票;2012年馬英九總統也得了這麼多萬票,「689」到底是幸運,還是倒霉數字!我不知道,但是,觀察這幾年台灣的選舉,不管你是多麼耀眼的政治明星,如果不好好作,或已經作了,成效沒有讓百姓感受到,在資訊流通迅速,穿透無遠弗屆的現代台灣,大概撐不了多久。
小英總統提出「點亮台灣」作為大選文宣主軸,在最後一場凱達格蘭大道的造勢晚會中,主持人要大家打開手機燈光,現場一片燈海,宛如各地社區發出的點點亮光,照射漆黑昏暗的台灣島上空,令人動容!「點亮台灣」除了百工百業,全台319鄉鎮社區,若也能在總統新社區政策導引下,發光發亮,台灣才會有前途。
我在2003年離開公部門再返新港開業,至今已經12年,最大的感受是:人口外移、老化嚴重;六十五歲老人人口比例18%以上,但那只是戶口登記的數字,據新港各村村長估計,平常實際住在村內的老人所佔的比例,高達三、四成,甚至有達五成以上,這麼高的老人人口比例,衍生極其嚴重的照顧問題,這在台灣基層社區到處可見;其他如家庭功能不彰,三代五代同堂不再,隔代教養獨居老人比比皆是;傳統宗教信仰文化變質扭曲,功利導向、世俗化、重面子,加上黑道介入,寺廟常民文化產生質變,以宗教信仰為主體的社區文化,比二十九年前大家樂流行時所受到的傷害,更為徹底;郷村成了都市的垃圾場,事業廢棄物非法掩埋到處流竄;吸毒及治安敗壞有增無減,吸K他命近六年來增加十倍,全國最嚴重的前三名,竟然都是農業縣;孩子愈生愈少,補習班卻愈開愈多,學習愈來愈不快樂;高風險家庭小孩愈來愈多,政府根本拿不出對策。觀察社區的敗壞一波又一波,如果政府適時提供資源,靠著同村協力,是可以解決的,然而,現在因為派系對立,選舉鬥爭,是非不分,民主素養不足,無法產生社區共識,同時缺乏解決的能力,而讓問題日益嚴重,如果新總統無法解決這些,如何點亮台灣!
社區是衆人生活的地方,人之所以群聚於社區一起生活,無非是藉由人與人間分工合作,來解決生存時所面臨的各式挑戰,這單靠國家力量由上而下,力有所不及、或太慢、或片斷、或偏頗、或力道不足,總之,必須整合由下而上的力量,才能確實有效地解決社區問題;1996年李登輝先生競選台灣首任民選總統時,特別提出「人民是總統頭家」、「建設大台灣從小社區作起」的諾言,企圖翻轉台灣,徹底改變四、五十年來由上而下威權統治的政治結構,走向民主,建立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這轉型過程最關鍵的地方,是「社區共同體」意識的覺醒,然而,台灣社區民眾長期習慣威權統治,連開個村里民大會都須送禮才肯被動出席,往往流於政令宣導,無法確實參與、討論、建立共識,然後確實執行,「社區共同體」意識是如此薄弱,因此,選舉時往往發個五百或一千,就可以出賣靈魂。
為什麼李總統二十年前提社區概念,2000年阿扁總統首度政黨輪替後,分別在行政院推出「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挑戰2008社區營造計劃」、「健康社區六星計劃」;二度政黨輪替後,馬總統亦挹注好幾倍經費在「農村再生」、「文創產業」、「社會企業」,「十年長照」……,但是,經過20年的重視,台灣基層社區仍然問題重重,空屋到處、老態龍鍾、空氣混濁、景觀雜亂、民心不安……,基層社區議題多到讓人心寒,二十年前李總統想要建立的「小社區」作為「大台灣」的基礎,哪裡去了?
「社區共同體」的建立不是一蹴可幾,不是順水推舟,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必須針對問題,一再討論,建立共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然後,社區共同體關係才能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問題是二十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所提的社造計劃,大都一年,最多二年到三年計畫,且必須每年核銷完成,如何謀合、共識、進而建立共同體關係?並不是計劃考慮的重點;加上台灣原有移民社會的習性,大家放不下心慢慢地溝通等待,建立互信,如果社區中派系利益來攪局,如果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意見不合,為反對而反對,共識更難,「社區共同體」更遙遙不可及,這是台灣推動了二十年的社造,仍然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恭喜小英總統三度政黨輪替成功,為了點亮台灣,鞏固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的基礎,我建議修改社區相關計劃的擬定,提案方式,回到「社區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允許社區多點時間溝通、討論、學習,擴大參與,包括相反意見的整合、凝聚共識與願景,以社區整體發展為導向,不要再落入為了申請經費而社區營造的迷思,取消經費核銷不合理的規定;針對「社區共同體」:人、物、地、產、景、文化等六大要素,重新建立文化歸屬感、自信心、光榮感、土地認同、人與人的密切連結,若能這樣,「社區共同體力量」愈強,才愈能解決社區所面臨的挑戰,也才可點亮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