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1993年3月達到 7.1%,符合WHO定義的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今年(2015)6月是12.2%,跟據國發會推估,2017年將達到14%,是WHO所定義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於2025年將達20%,是所謂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台灣老人人口從7%加倍到14%用了24年的時間,比起法國115年,瑞典85年,美國73年,速度驚人,也就是說,台灣社會準備面對老化的時間不及歐美三分之一。
而且,台灣少子化嚴重,2001年每一婦女平均生育數是1.72人,2008年降至1.05人,2010年更跌至1人以下;而且,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團塊世代即將成為老人,老化更為加速,22年後將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地區。另外,觀察像新港這種貧困的農村裡,老人人口比例僅就戶籍登記資料而言,雖然僅有十幾個百分比,但是,由於光靠農業收入無法養活一家人,青壯人口出外謀生(但是,戶籍留在鄉下),老人走不開,實際住在村落裡的老人所佔比例往往高達三、四成,甚至五成(像咬仔竹聚落),傳統農村中三代、五代同堂家庭不再,家庭照顧功能急速萎縮,這時,當人老了、病了,開始失能或失智,怎麼辦?
2005年,高燦及林國平等退休老師將基金會的「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爭取立案為社團法人「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服務嘉義縣的身心障礙者、老人及新住民,是新港地區最重要的服務弱勢團體之一,高老師等以身作則「老有所用」的精神,正吸引許多新港退休公教人員參與老人送餐、血壓站及健康補給站的志工服務行列。2012年,新港國中退休的王瑞成老師,在基金會協助下,組織新港書畫會,廣邀在地及旅外退休公教人員,聘請專業國畫大師開班授課,精益求精,會員們至今已辦過三屆聯展,相互切磋畫藝,交換退休生活心得,每逢聯展,參展老師興緻勃勃地分享創作經驗,比退休教師聯誼會還熱烈,是新港地區新興且具有活力的藝文團體,退而不休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四年前,基金會開始籌劃一系列鼓勵新港偏遠社區的阿公阿嬤歡喜參與的活動,像繪畫、石雕、歌唱、紙雕、浮雕、戲劇、肢體開發、熟年律動……,這些課程部分由鄉內年輕人(新港誼及高校義工)陪伴教導,大部份是基金會聘請專業老師開班授課,加上正式成果發表,看到阿公阿嬤們拿鋤頭的手可以繪畫;不敢跟陌生人講話的嘴竟然可在舞台上高歌,甚至雕刻的石猴孫子也搶著要,他們在藝文參與中找到人生第二春,越老越愜意的人生,夫復何求!2011年,基金會成立的1/2自然農場,其實是張瑞隆董事長母親李月治女士自然農作理念的推廣,她以近九十高齡仍然每天勤勞地在田裡耕作,是許多台大PGY醫師學習的典範。自然農作組的黃萬寶主任夫婦及多位退休公教人員;相信工程的賴鎮山校長夫婦、林灑津校長;每週如螞蟻雄兵般在新港各雜草叢生的髒亂點,揮汗努力工作的環保綠化組林秀燕組長及阿公阿嬤們;社區工作組的陳義燦組長;資深義工及董事們,像二師兄夫婦、江澤祥老師夫婦、陳智賢老師夫婦、何碧森大哥夫婦、吳錦松、詹清森、陳素雲、賴燕玉、林良夫等老師,都是從退休前時開始當義工服務新港,直到退休之後,仍然孜孜不倦地參與基金會工作,這種積極服務的人生,若想要老,還沒有時間老呢!
醫學上證實,當一個人過著「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生活時,是可以延緩老化的速度。那麼,「活躍老化」的關鍵因素是什麼?2002年,helan及Larson比較歸納多篇「活躍老化」的研究報告,整理出:生活滿意度、長壽、避免失能、終身學習、積極參與、獨立自主、正向思考等等皆是。
前些日子在台北火車站參加社造活力網絡的新平台,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快樂唱歌跳舞、表演懸絲偶,讓我突然想到,鼓勵鄉親「活躍老化」正是基金會未來該努力的方向,也是可以和扶緣照顧服務工作區隔的地方。當一個人退休,最困難的是轉換心境,重新找到舞台;有些人退休了不願給自己壓力,認為退休就應該休息,什麼事都不想作;有些人退休後覺得自己老了,體力認知感官能力都減少,信心不足,於是減少參與;這些都是不健康的作法,這時候積極參與,正向思考的態度最重要,若能加上終身學習,彌補失去了的能力,人生還能有所貢獻。
當人口高齡化如海嘯般襲捲而來,我們準備好了嗎?當年紀日增時,每一個人無法避免的是:罹病機會日增,身體及心智功能日衰,加上家庭照顧不足,只有靠社區中相互緊密關係來取代家庭,這時,誠懇邀請鄉親參加基金會「相信工程」陪伴輔導的行列,或自然農作,或環境綠美化,或圖書推廣,或媽媽講故事、或會訊編輯等,「同村協力」讓新港更好。在積極參與過程,不斷學習改進,創造生命的另波高潮;也在積極參與中,面對失智或失能時,經由選擇、最適化、及補償化(所謂SOC過程),讓人仍然可以保有簡化但有效且有尊嚴的生活,這「老有所用」的人生,大概是活躍老化的極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