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食農教育

【271期】一日農夫體驗

作者:沈淑貞 ◎新港國小校長

因緣巧合得知新港文教基金會將辦理『一日農夫採收體驗』活動,我和外子二人以興奮懷舊的心情前往,因為生活在台北的我不曾親自耕作,但對於從小生活在鄉下,必須幫忙種田的先生,可是兒時辛苦的記憶。
雖然是豪雨特報,但主辦單位依然如期舉行,首先在『華有田』集合,基金會陳政鴻副董事長已在現場,熱情的志工親切的招呼,眼見下田耕作的道具都已準備齊全,學生志工帶頭做暖身操、玩遊戲,以促進彼此認識;林暢樂隊長介紹嘉南大圳的由來,以及水與農耕的重要性。林華有先生將自己的農田提供新港文教基金會志工耕作,採用自然農法,不噴農藥,不灑化學肥料,引用嘉南大圳的水種水稻,但因乾旱缺水,改種地瓜、土豆等旱作食物,故有此體驗活動。
陳朝江二師兄帶領大家學唱感恩歌曲,『母親的名是山,母親的名是海,母親的名是河…,』宏亮的歌聲,奉獻的精神自然流露,令人感動,山河是我們衣食父母,農人看天吃飯,不畏風雨。
解說課程結束,此時正好雨停,大夥分成二組,一組拔土豆,一組挖地瓜。我們第二組由二師兄帶領先拔土豆,心中好感動,過去只從戲劇中得知:明太祖朱元璋躺在花生田,因為癩痢頭不舒服,所以叫花生長在地底下。但我還真不曾親自拔,二師兄教大家,秘訣是左手拔,右手扭轉,一顆顆的土豆就脫落。只要一顆新鮮土豆埋在土裡,就能長成約30公分土豆樹,用手抖動垂直拔起,卻是一整串的大大小小土豆,令人讚嘆大自然的生命奧妙。拔土豆即使細心,仍然會有土豆粒遺留在土裡,因此,過去窮苦人家還是會再去田裡撿土豆,依然是有收穫,所以有『土豆鬼』這俚語的稱呼,意思是永遠可以躲藏起來,讓人找不到。
挖地瓜必須用較大力氣,應該是比拔土豆辛苦,但因下雨過後,土質鬆軟,還可以輕而易舉用小鏟子就能挖出地瓜,我們第二組因為有林媽媽(七十幾歲)和較多大人,一會兒功夫,將成果扛回稱重,居然有148斤,可謂收穫豐碩。泥濘的地瓜田,雙腳踩下,竟然拔不起來,原來有秘訣,只要將腳尖翹起,就可以很容易的把腳抬起,又學到一招真功夫。二師兄說:『地瓜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地瓜種在田裡會爛掉,但卻會發芽,一代一代傳。地瓜的精神就如我們祖先一代傳一代,地瓜雖價值低,但經濟不好時,卻是提供生存最好的食物,就如現在,沒水就不能種稻,但卻能種地瓜,可見地瓜精神的重要。
中午用餐是在二分之一自然農場,基金會志工一早六點多就開始準備,用自己種植的蔬菜炊煮,有空心菜、地瓜葉、炸薯條、炒玉米粒、煮玉米湯,還有香噴噴的地瓜飯,用自己的環保碗筷,盛裝最自然無毒的食物,一口一口的細細品嚐,此時雨勢甚大,更感受到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心存感恩。太陽大時,烈日曝曬,汗流浹背,而在乾旱要祈求雨,但當大雨來臨,又恐豪雨成災,辛苦耕作成泡影,「農人看天吃飯」的道理真的是一絲不假。
下午的課程有煎薯餅及地瓜圓DIY,年紀82歲的張媽媽是薯餅教授,親自示範製作揉捏薯餅,並下鍋煎薯餅,金黃色的薯餅滋滋作響,令人垂涎欲滴,用手拿起,大快朵頤。
最後一道紅豆蕃薯圓湯,期許大家圓圓滿滿、健健康康、富貴萬萬年。此時活動接近尾聲,志工們貼心的準備,讓每一位參加者都有吃有帶,帶回親手摘的地瓜,帶回親手煎的薯餅、豆漿等,總之將滿滿的收穫帶回家,也將志工們的認真與熱情帶回存放心中。
本次活動參與者有親子組、師生組、也有小朋友自己一個人來參加,每個小朋友都表現得非常大方活潑,自主獨立,學習態度很好,可見活動內容是吸引小朋友的。未來如果能讓更多家長、老師知道,鼓勵親子或師生參與,相信種子效應傳播更快;使學習體驗農務,讓農業農人的刻苦勤勞與天和諧相處的精神,像地瓜一樣,一代傳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