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醫療體系崩壞,基層初級健康醫療照護日益萎縮,健保破產,無效醫療,五大皆空,社區民眾每天面對食、藥安全;醫、護照顧不足之重重危機,加上人口快速老化,老人罹病率高,每人皆須面對失能至死亡的人生最終旅程,身為新港的「社區醫師」,如何在艱困環境中找到新的社區服務方式?是我日夜思考的課題;雖然年屆退休之齡,仍鼓起勇氣,和余尚儒領導的嘉義巿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的好伙伴,到日本四國參訪,學習在宅醫療。
感謝余醫師行前作足準備功課,加上夫人yukiko igarashi日本出生,對這議題深入研究,協助見學之旅的翻譯及資料收集,雖然學習時間緊湊卻收穫蠻多,感恩。
日本因應人口老化,醫療費用的增加,1970年起出現各式居家照顧服務,1980年開始居家安寧療護,2000年實行介護保險(長期照護)後,整合醫療及長照兩個體系,出現了「在宅醫療」;所謂「在宅醫療」,就是以病人的家為中心,連結大醫院及基層診所,以病人需求為目標,整合醫師、藥劑師、復健師、護理師、營養師、針灸師、語言治療師……等等專業,提供整體性、持續性且便利性的在宅服務,目前,日本全國約一萬三千家社區診所可提供在宅醫療服務,經費主要來自醫療及介護保險。
這次參訪的在宅醫療,包括松山市都會型的蒲公英診所,2000年永井醫師成立到現在,服務距離診所十六公里為半徑的範圍,收案標準以病人行動力為主要考量,目前有八十位專業工作人員,包括十位專任醫師,收了四百多個案;以及位於偏遠漁港俵津診所的六十個案;另外,我們也到位在四萬十川旁,屬山地偏遠地區的國保基層保健診所參觀;我們參加了他們的晨間交班會,收案討論會,並隨同醫師訪視個案,永井醫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用一下午的時間說明在宅醫療的核心精神:強調Care,不僅Cure;TTC照顧(全力毫無保留的付出);注重在宅陪伴(being),減少病人痛苦,讓病人快樂地作想要作的事情,而不是一直治療(doing);及診所運作方式和資訊分享管理系統;加上閱讀余醫師去年訪問福岡二ノ保喜醫師及鹿兒島中野一司醫師的資料,對於什麼是在宅醫療大概有了初步認識。
我發現永井醫師的在宅醫療可以成功,有些要素值得學習:一、病人與醫師的彼此了解與信賴,團隊中不同專業間的信賴與共識,政府和醫療專業團隊間的相互尊重與信賴,這種信賴感是支持在宅醫療有效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台灣所欠缺的。二、社區參與的熱情,不僅醫療事務,相關社區公共事務,環境、文化、祭典……等等也多方參與。三、即時隨地的資訊溝通、分享、查詢系統,甚至利用智慧型手機在家訪時即時互動。四、不斷學習改進,不僅醫療專業,整套經營管理制度也隨時檢討、修正。五、對於人的終極關懷,同理心是在宅醫療成功的根本。
參訪中,我不斷回想,三十多年前返鄉開業,每天在煩忙的門診看病,不是三不五時要應病人要求前往他家「往診」,那時,我設定的範圍是騎摩托車可到的新港街面四村;看的病人主要還是行動不便,甚至醫院治療無效返家等待「良時吉日」的末期病患,這不就是「在宅醫療」嗎?我陸續「往診」了十幾年,直到郝院長時代台灣基層治安敗壞,加上後來公、勞、健保陸續出現,給付限制一大堆,「往診」幾乎沒有了!
為什麼一個好的在宅醫療服務模式,在各國稱羡的台灣健保制度出現後靜悄悄地消失?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我覺得很大原因是健保實施後,醫療體系被台灣各大財團綁架,資源被壟斷,給付制度財團說的算,衛生署長任用要得到財團的同意;醫療市場化、功利化,在盈利極大化的扭曲下,醫師的尊嚴、病人的福祉,以及基層醫療被完完全全犧牲了;加上醫療專科化,看病不看人,醫師養成過程中人文素養的培育不足,缺少社區公共參與的熱情,社會中人與人的信賴關係逐漸崩解,這些都是台灣在宅醫療不再的最根本原因。
這時,有幸認識余尚儒等這群年輕有理念的醫師們,從公醫師時代開始,不斷針砭台灣現時各式醫療發展問題,更重要的,他們言而有行,走出醫療象牙塔,組織嘉義市社區醫療協會,從反核、食安、PM2.5……全方位關心嘉義地區健康環境的各種議題。今天,我能夠參與余醫師發起籌備的「在宅醫療」見學之旅,是心靈的一大衝擊,我期待,新港的社區工作,如老人的藝術參與、1/2自然農場、身土不二的食農教育,以及在宅醫療,可以引進他們的經驗,為新港的社區工作,找到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