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乙未年,是新甲子年的開始, 看到「柯P新政」給挫折失望、停滯鬱卒的台灣社會帶來一絲希望,很有否極泰來的態勢!然而,盤旋台灣上空的新一波禽流感疫情,蠢蠢欲動,中央政府到現在還拿不出具體且有效的作為,令人擔憂!而今年,將是台灣社會2016年總統大選前心情騷動的開始,加上新港奉天宮年底百年作醮,及三月是我這看守董事長的任期結束時,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去年底,為因應這些挑戰,基金會開始董事分工,加強分組,結合資深義工及館內專職秘書,組成核心工作小組,同時,開始檢討簡化基金會工作內容,有所為也有所不為,並且加強人才培育,以永續經營;具體來說如何作?我試著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
在董事會的部分,我建議在董事分工負責的基礎上,用工作平台集體領導的方式組織董事會,董事長的唯一任務是對外代表基金會,對內看前顧後,整合意見,決定未來發展方向,減少實際事務參與,大家分工合作,一方面減少董事長壓力,另一方面董事們可貢獻所長,發揮團隊力量。
至於哪些是基金會未來的重要工作?在網路新世代,台灣一日生活圈來臨,老化、少子化、貧富懸殊、城鄉差距日趨嚴重,社區發展難題層出不窮時,值得大家深思!
首先面對的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在2011年張董事長任內,辦完基金會最後一次國際社區藝術節後,礙於經費,及奉天宮或台塑集團基金會也籌辦了各式大型宗教、國際文化或藝術表演活動,因此,基金會改採小型國際交流,如最近的台日無形文化資產交流展,就是例子;在未來,基金會有沒有必要繼續推動,我覺得有一點考量很重要,除了經費及新港也有類似活動外,這樣活動能否幫助基金會永續發展,若用施振榮社會企業的觀念來看,指的是,這國際活動可幫忙基金會的未來,創造多少無形的社會價值,另外,在基金會人才培育,以及新港的永續發展,可否創造整體加乘的效果。
兩年前開始的相信工程,目前大約陪伴六十位國中小的孩子,這工作在未來應該不會改變,問題是,目前每年一、二百萬的花費,穩定的經費支持在那裡?如何永續?如何結合基金會懷夢卡、圖書推廣、各式藝文展演、文教小義工等等工作,創造孩子可以被肯定被鼓勵的舞台,協助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
基金會成立隔年就開展的兩項工作:圖書推動及關心環境應該還是未來的主軸,看守期間,花了兩年時間重新整修會館,以迎接愈來愈多的退休老人,並且,因應愈生愈少的下一代,我們深深盼望阿公阿嬤伴孫,爸媽陪孩子一起到基金會享受閱讀與學習的樂趣,讓基金會成為新港鄉親家庭共學的一環,不僅在會館,更希望透過去年開始的「沿線閱讀」,發展到新港每一村;至於書活講堂每月一次的定期演講,是到了檢討改進的時候。
至於新港環境,永遠是基金會社區工作的基礎,近年來,我們從環境綠美化逐步走到環境教育、自然農作、健康飲食及服務香客的惜福感恩餐,這些工作需要跨專業跨領域人才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創新,不斷地創新;兩年前基金會引進社會企業的概念,重新整理基金會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工作所累積的社會價值,以及如何轉換,現在到了反省再出發的時候;但是,不要忘了,經由社區綠美化帶來鄉親的普遍參與,所喚起的環境意識,是這一切工作的基礎,前幾天和綠點工作隊的資深義工交換新港社區綠美化的想法,大家也普遍認同,希望未來能有所突破。
基金會1987年成立後隨即開始的藝文展演,累積了最多經驗,也帶給鄉親最多的感動,但是,因為辦活動耗費人力、耗費資源,如何決定一直是我內心的痛,也是思考未來時最大的矛盾;最近幾年,基金會大都以爭取多少經費辦多少活動為原則,然後借助我們多年累積的人脈及操作經驗,用最少的錢發揮最大的效果,這些原則,將來應該不會改變,至於藝術介入所蘊含的教育學習、健康促進、角色扮演、行銷推廣等等所謂寓教於樂的功能,需要籌劃時不斷思考結合。
日前基金會一年一度的尾牙,大小義工及新港各機關首長、社團負責人歡聚一堂,進行頒獎及授證,感謝義工們熱烈參與及鄉親不斷扶持,出錢又出力,讓基金會這個大家庭可以持續壯大;尾牙時我一直在想,到底哪些工作是我們必須堅持?哪些不是?十年或二十年後,當這群高校義工、新港誼長大成為基金會的主幹時,基金會將變成怎樣?在我這看守董事長任期結束即將交棒前,這些感覺特別強烈。
以上是我一些想法,僅供大家參考,盼望大家提供建議,畢竟,基金會要永續經營,單靠一個人的意見,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