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當時文建會開始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到今年已整整20年,我因為擔任過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也曾在行政院及九二一重建會負責過社造政策,以及在成立了27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前後工作十五年,因此,被邀請參加幾場反省社造過去及未來的研討會,討論中,我心中最大問題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社區)氛圍及時空背景下台灣(社區)開始推動社造?有那些核心價值?將來會變成怎樣?
這時,剛好經典雜誌一系列「咱ㄟ社區」的文章要集結出版,邀請我寫序;當我讀到記者們不辭辛苦,上山下海(攝影記者真正掉到埤塘裏),到各不同類型的典範社區,採訪到如此深入精闢且巨細靡遺的文章,精簡地紀錄了各社區營造過程的點點滴滴,遭遇的困難,如何克服,及長久堅持的核心精神,真令人感動,是我思考台灣推動社造二十年的重要參考。
「咱ㄟ社區」報導的社區有農村型,如新港、土溝、桃米、白米、埔頂…等;有原住民部落型,如那瑪夏、司馬庫斯、達魯瑪克、桃源村…等;有都會型,如中和世紀皇家公寓大?、台南金華里、北投區、南機場…等;也有社群型,如主婦聯盟共同採購合作社、花谷計劃等等;不管什麼類型社區,會開始推動社造,特別是由社區發動,而不是配合政府政策,或申請什麼經費,共同的原因是社區遭遇了挑戰,如新港解嚴後碰到大家樂流行,及電子琴花車跳脫衣舞對社區的傷害;桃米及那瑪夏分別遭到九二一大地震及八八風災;南機場是因為貧困及老化;白米是水泥廠進駐對環境的破壞;北投是從保護溫泉博物館開始的一系列社造工作;埔頂是賴以生存的埤塘受到破壞;金華里是缺乏社區公園…等。
社造是從發現社區的問題開始,因為社區之所以存在,本來是為解決生存及生活所碰到的各式問題;翻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在城邦或國家組織未成立之前,「人」因為要生存,要抵抗洪水猛獸、生產食物及傳宗接代,光靠一個人作不到,必須一群人聚集一起分工合作才有可能,這是人從家庭發展到社區的最重要原因;然後,因為一群人住在一起,必然有許多生活上的摩擦需要解決,所以,社區共同體的意涵,分別是解決生存及生活的難題;用這個角度才能了解社造的發生與發展;至於台灣在1994年文建會開始推社造後,為什麼可以一呼百諾,一下子推展到其他部會,產生類似社會運動般在台灣社會風起雲湧,相當重要的原因來自解除戒嚴後,社區居民期望當家作主,另外是李登輝總統在首度民選時,提出「經營大台灣要從小社區作起」的競選口號造成的影響。
「咱ㄟ社區」的系列報導中,各篇報導都提到了社區營造成功的幾個要素,包括人、組織、共識、社區認同、為解決問題不斷學習、整合,及足以感動人的核心精神;經典的記者們都很用心,雖然沒有參與第一線工作,寫出來的東西卻篇篇都能讓我這種長期在地工作者感動;我覺得社造要最重要的是人,所謂社造靈魂人物(keyperson),他的熱情、堅持、理想、行動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人不常見,如何培養,如何傳承,是社造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時,要靠一群熱心的志工,同心協力才能成功;至於核心精神,像「是文化也是教育」提到的守護部落傳統文化;「無形社區的綠色行動」的食品安全、友善環境、照顧土地;「司馬庫斯部落」的合作共生;新港的希望下一代不變壞;南機場的弱勢照顧等等,讓這些核心精神透過人,組織運作,產生具體行動才能感動別人,也因為感動了人,才可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及更多資源投入。
新港文教基金會於1987年開始投入社造工作,1994年政府提出社造政策,歷經總統民選,二度政黨輪替,社造政策更替不停,從文化部到各部會,然後到農業部的農村再生,雖然編列的預算比20年前多,然而,未來20年會變成怎樣?令人不敢想像!尤其,經費核銷制度一樣,是基層社區工作者最大夢魘;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會長和村長對立依舊(若不同一個人),但是,讀了「咱ㄟ社區」的系列報導,讓我深深感受到「樹頭若是站得穩,不怕樹尾刮風颱」的道理,我相信若基層社區可以繼續保有這種活力,再大的困難,不管政府政策如何改變,台灣社區還是會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