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秘書桂岱行政支援及聯絡,義工幹部會議討論決定的一年一度北上文創學習之旅已經結束,這次特別有參與「我思、故我在」的新港年輕創作者,陪同多位創會的資深義工,一起參與二天一夜的基金會傳承之旅,我內心感動良多!
之所以規劃這趟文創學習之旅,乃因為擔任「看守董事長」一年多以來,受邀參與各地研討會,發現台灣基層變了,不管社區工作、文化創意、社會企業,甚至政府社造相關政策,都和十多年前辭董事長到行政院任職時大大不同,因此,若基金會仍然沿用舊思惟、舊組織,沒有引進新人、新作為,大概難以突破!
這趟學習之旅,包括竹山文創小鎮,華山1914文創園區,大稻埕古蹟保存創新再利用及和社造學會及台北都發局對話,參觀中正文化中心及觀賞雲門稻禾演出。最大的感動是創意及人才培育。
這一趟看下來,對創意有更深體會,創意不僅是標新立異出奇制勝,或天馬行空與眾不同,對於我們這些社區工作者及草根基層的創意,必須是可行的,而且,可捲動一群人參與,才能算是真正創意!和以前在行政院負責社區總體營造時,將創意定義成用最小經費發揮最大效用,有異曲同工的味道,當我們感動於別人的創意,想引進新港時,必須注意的地方是,在新港的現實環境,有限資源,可不可行?
竹山文創小鎮,因為何培鈞的發想、創意、堅持及行動力,才能有天空的院子,才能帶動年輕人的熱情,帶來各式各樣的創意,讓飽受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土石流等一再摧殘的垂垂老鎮現出生機。我問了多位新港年輕義工,這一趟,最被感動的還是竹山;我因為另有要事,趕不上這場文創饗宴,然而,曾和培鈞同台對談的經驗,我覺得新港應該多發掘何培鈞這類的年輕人,並且給他們機會。
下午參觀的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我因為搭高鐵直接到華山等大家,去的比較早,承蒙王榮文董事長親自導覽解說,看到園區的現況,著實嚇我一大跳,王董事長點石成金的功力真的不同凡響!
最後一次去華山是七、八年前文建會藝文特區的年代,由於10多年前行政院工作時曾負責過華山特區、建國啤酒廠、及松山菸廠的保存再利用,對華山等有份說不出的關心,但是,腦中留下華山的記憶卻都是殘破、雜亂、人跡稀少,而這次還沒有從忠孝東路轉入,就被排隊的長長的人群嚇到,踏入園區,摩肩接踵的人群,而且大部份是年輕人;被王董事長帶著逛時,心中閃過兩大問題,怎麼辦到?及新港如何借鏡?
華山能在近幾年發展成國際級的文化創意園區,有它的天時、地利與人和;九〇年代以後,台灣掀起一片古蹟保存熱,在學術界、藝文界大力鼓吹下,加上九二一大地震對歷史建築的破壞,更強化這股熱潮,華山特區就這樣被保留下來,政府後來為追趕世界潮流,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華山特區因緣際會成為台灣最重要古蹟保存再利用以發展文化創意的基地,這是天時。
華山園區總面積3.5公頃,可使用5082坪建物,加上後方中央藝文公園7公頃,有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交通便捷,銜接火車站、高鐵、捷運,公共運輸方便,是過去興盛的西城及現在繁榮的東城間的樞紐,是台北精華區的中心,占如此地利之便,加上面積夠大,景觀迥異台北街頭常見的誇大凌亂的建築,根本是鬧市中的世外桃源,才能吸引如此多的名店進駐與觀眾參觀,來產生群聚的效果。
華山能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最重要的發想平台,根本原因還是人,包括各類藝術家、流行歌手、店家、策展人、投資者及成長到一年近150萬的觀眾所共同促成,當然,最重要的是王董事長,參觀中,榮文兄提到,華山要成功,要有心、有錢、有閒,剛好它三樣皆具,因此,才能讓華山從無到有!
如何搬到新港,不管竹山、華山、或大稻埕,天時:要靠人掌握發掘;地利:要靠人規劃利用,這兩樣新港各有利弊,有些學得來,有些根本不可能,新港可學習最重要的人才培育,唯有人,如:俊謀、家瑋、昭雅、Raymond、智桓…等勇於面對挑戰的年輕人,新港才能扭轉趨勢,創造新港的特色,協助基金會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