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49期】談新港文教基金會社會價值的創造與累積(下)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四)知識價值
基金會的知識價值是建立在圖書推廣及終身學習上,期望將知識轉換成力量。
1989年,基金會設立青少年兒童圖書室,在展演活動之外,希望可為小朋友打開另一扇窗,在文化資源匱乏的新港;在刻板、有壓力甚至無趣的課堂學習中,開啟另道智慧啟發的門,為了吸引小朋友興趣,邀請國小老師來會館說故事,協助小孩子品嘗到「書」的樂趣!
同時,基金會也主動送書到各校,提供孩子課外閱讀,後來隨著林懷民家族1997年捐贈的圖書巡迴車-維泰號,送書到鄉內各小學及偏遠村落的廟口,成為基金會圖書推廣工作的重要特色;不僅小朋友可以借書,還鼓勵班級借閱,推薦借閱量多的小朋友於學期末受學校公開表揚,贈送圖書禮卷,好的心得報告刋登在會訊上,供大家分享。除此之外,基金會請專人培訓故事媽媽,隨圖書巡迴車到社區說故事給孩子聽,到學校當說故事的義工媽媽,因而帶動了新港親子共讀的風氣;並開辦成人讀書會、父母讀書會、少年書坊、小寶貝書坊等圖書推廣分享,期望書香滿新港。
1997年,基金會蓋好七層樓的會館,將圖書推廣擴大到新會館的二、三樓,新港旅外鄉親阮豐瑛女士,1999年起每年捐款購買新書及推廣閱讀,基金會會館慢慢發展成了文化生活及社區終身學習中心。在2013年進一步改成閱讀館;基金會圖書館從初期媽祖大樓前的圖書室,到1997年會館大樓的青少年兒童圖書館,到2013年的新港閱讀館,好像一棵從新港土地成長出的閱讀樹,而閱讀是一切創造力的基礎,也是知識價值的來源。

(五)健康價值
從1999年新港成立台灣首座「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後,隨著新港人口老化,健康價值的建立成為基金會重要追求的目標。
新港的健康價值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的空間;基金會組織「行動學習團體」,針對危害鄉親的健康議題,結合醫療相關專業團體,不斷地「行動學習」,一方面向專家學習健康知識,另方面各團體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活用知識,以減少疾病的危害。
基金會於2000年成立「綠園」,而後,菜公村成立「淨心園」、崙仔村成立「常春園」,這些空間營造完成後,可塑造村民健康行為(如:一起除草,一起運動),而行為的改變可回來影響空間,於是促進健康的正向循環形成了。
2006年,基金會開始菁英計劃,結合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籌組「樂活會」,安排各種衛教課程讓鄉親了解,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可以促進健康,菁英計劃的最終意義,是期望經由樂活會的組織,成員互動學習成長,以達到健康自主管理的最終目的。
2006年之後,透過「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於社區成立血壓站、關懷據點、老人送餐、健康補給站及老人社區型長期照顧體系……等關心社區整體的健康。另外2005年起,也協助中庄及古民兩村,記錄村內發生意外事故的內容、發生時間及地點,然後分析背後原因,並且提出減少意外事故的策略,經三年努力,2008年終於得WHO「安全社區」的認証;而後,2008年起基金會開始推廣自然米,自然蔬菜,期望可從無農藥、無化學肥料,及自己堆製的有機肥中,創造新的健康價值。

(六)創新價值
創新價值在於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如何窮則變,變則通,基金會如何年年難過年年過!
基金會一開始以展演活動為主,但是展演活動要錢要人,從那裡來?於是「本土化」成為爭取鄉親耆老認同是第一個創新,而後藉用初創時期租來會館的小圖書室,設立免費安親班,是活用空間爭取認同的另一創新;隨媽祖信徒掃地,在幾十萬香客前堅持環保理念,更是協助基金會成長,受到全面肯定的非常重要的創新工作;基金會不斷反省改進,不故步自封,才可以不斷從展演活動加入「本土化」「社區化」「環保化」「學習化」「國際化」「產業化」「福利化」「健康化」甚至「社會企業化」,這些根本是基於基金會的創新價值。
累積這些社會價值,基金會要有所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