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鍋基金會董事長後,心中最大的顧慮是如何建立一套可長可久永續發展的制度,其核心的工作是人才培育,包括培養專職且富有經驗的秘書們,源源不絕熱心參與的義工群及義工的培力(empowerment)。無可諱言,成立26年之久的基金會,已經有一套既定的運作模式,在義工召募方面,如行之多年的「新中文教小義工」,義工團俊謀團長協助創立的「高校義工」,比基金會早些成立的「新港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大義工等四個團體可提供國中、高中、大學及出社會後四個階段的多重參與管道,以協助基金會義工的招募及培力,可以說相當完備。但是,接任董事長後,卻發現高校義工及新港誼參與不足,甚至大義工出現斷層的現象,原因出在那裡?
會不會高校義工和新港誼分散在台灣各地,除了寒暑假,平常和基金會互動不足,也有可能新中文教小義工在國中階段打的基礎不夠扎實,缺乏核心內容,無法培養像陳亮甫類的文教小義工,在他往後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義工的歷練無法發揮關鍵的引導作用,因此,日後參與不足,基金會義工才產生斷層。
去年接任董事長後,為因應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擴大招募文教小義工,重整服務內容,並且加強基礎訓練課程。一年後,日前和國中訓導主任、基金會圖書組義工吳淑媛組長及負責小義工輔導的文雅老師,共同檢討這一年小義工的服務情形、缺點、改進方法,以及有那些核心理念可用來說服家長、同學及老師們。大家覺得小義工的服務還是侷限於貼會訊及圖書館,對新增的農作及環保等組,可能碰到週六、日的補習,較少問津;另外,基礎訓練可否改成二天一夜認識新港的宿營活動;至於核心理念,我提出了:文教小義工是提供群我倫理、權力義務、自我表達、溝通協調、創意發想、問題解決等能力的終身學習場所,來就教各位!
曾經是新中文教小義工,基金會高校義工,文雅老師的學生,目前就讀台大醫學系的陳亮甫同學,去年10月基金會會訊文章裡提到他當年擔任小義工時,在個人生命的體會、人際互動上學習許多;他也反省:目前制式,短期「沾醬油」式的速成服務,雖可爭取到服務時數的證明,卻可能給機構帶來額外負擔。他建議參與志願服務應該有更多「想」的空間,去思考更多巨觀的問題:如公園出現的髒亂,是否和當地居民活動以及假日遊客有關?他最擔心參加文教小義工爭取服務時數會不會變成十二國教「超額比序」遊戲規則下的另一戰場!亮甫的意見在十二國教正如火如荼推動時,如何重新規劃文教小義工的服務學習內容,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我之所以提出文教小義工的核心理念,跟我在台大醫學系一年級參加「台大慈幼社」到「義光幼稚園」陪孩子的課業輔導有關,幸好有那段時間的經驗,讓一位搭五分仔火車上下學來回需四小時的鄉下高中生的純樸刻板生活,一下子踏入繁華生活多彩多姿且充滿誘惑的大學時,有反思生命、人格成長及學習蛻變的機會,也奠定日後回鄉服務、成立基金會、推動終身學習、不斷開拓社區服務內容的基礎。
我想藉此篇文章向新港的學校、老師、家長及孩子們呼籲,在十二國教強調的多元學習,大家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時,基金會願意因應近幾年台灣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港閱讀館、文化館及自然農場……等場域,並且為孩子籌劃各式展演、農耕體驗活動,以義工及參與者的角度,我們來共組「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發揮團隊學習的力量,從服務中學習,學習中服務,讓新港孩子不僅到課堂,也在社區任何角落;不僅知識,也在生活各層面的智慧;不僅記憶背誦考好成績,也在活用知識解決問題上,有多元學習適性發展的機會!
唯有這樣,基金會才能可長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