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大甲媽祖遶境新港第二十六年,及歡迎全國各地來的虔誠信眾,新港文教基金會今年特別推出「愛物惜福感恩餐」。
回想1988年大甲媽祖信眾改道轉往新港遶境進香,鄉親歡喜迎接各地遠來的香客,紛紛提供免費餐飲招待,但是,問題來了,當時為了預防B型肝炎感染,大都採用拋棄式保麗龍免洗餐具,因此,進香之後,堆積如山的保麗龍碗造成新港環境極大的負擔。
1989年起,基金會號召義工開始淨港計劃,那麼多保麗龍碗的清理一直是義工們心中的痛;因此,基金會提出香客自備不鏽鋼碗筷的建議,然而,一方面因為香客來自四方,宣傳不易,另一方面,有些香客感覺自備碗筷走路宛如乞食,太不雅觀而拒絕,總之,每年總要為保麗龍的清理大傷腦筋;直到2003年,「大地工作坊」徐太郎先生帶來可清洗回收再利用的塑膠碗筷,代替保麗龍免洗餐具,逐漸被香客接受,保麗龍的用量才逐漸減少。
大地工作坊推動的洗碗回收再利用,特別強調避免化學合成會污染大地的洗碗精,他們使用天然的茶籽粉清洗,需四道手續,要較多義工幫忙,多年來,幫忙洗碗筷成為基金會環保綠化組義工,在淨港掃地之外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觀察二十多年來新港的免費供餐,在不太寬敞的新港街道上,一、二個鐘頭內,每個供餐處要供應幾千位香客同時用餐,造成的爭先恐後、秩序混亂,在所難免,而且沒有椅子提供香客好好坐著用餐,或站、或靠、或蹲、或走,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實在不舒服,不雅觀,也毫無尊嚴;另外,供餐者要面對蜂擁而上的香客,七手八腳地導致供餐處地上散落零亂的餐具、食物、各式垃圾,宛如一場大混仗,若提供的食物不對胃口、或拿太多、或吃剩的,常常可以在垃圾袋裡,看到許多成堆被丟棄的新鮮食物,如此暴殄天物,是多年來新港免費供餐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為此,每年義工幹部會議檢討淨港計劃,總會提到如何規劃可以讓香客平心靜氣、按步就班、舒舒服服且有尊嚴地吃一頓信徒供奉的進香飯,這是基金會今年開始「愛物惜福感恩餐」的由來。
「愛物惜福感恩餐」有幾個特色,基金會動員大量義工,規劃動線,協助大家排隊領餐,然後順序坐到帳篷內排列整齊的椅子上,安心享用,用完餐後,有義工協助勸導吃乾淨,最後更用開水洗碗喝完(沒有廚餘),再回收清洗,離開前送上兩粒紅色小蕃茄致意;對自備餐具者,奉上小禮物鼓勵;整個供餐場地隨時保持乾淨,這種用餐流程,可體會供餐者的謙虛尊重,也能顯露受餐者的敬謹感恩,愛心充滿其中,慢慢體會,慢慢品嘗,最能彰顯「愛物惜福感恩」的精神。
感謝大地工作坊徐太郎先生提供資源,從一開始便參與構思及規劃,二師兄──陳朝江常務董事負責整合、執行,及義工團俊謀團長率領基金會各組大義工、新港誼、新中文教小義工,新港藝術高中、吳鳳科技大學、三間與北崙村社區發展協會,鄉味餐廳文祈師、文祈母親親自義務掌廚,及館內同仁……等,大家同心協力,將士用命,二天四餐,供應了近六千人份素食,終於圓滿完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