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圖書館重新規劃、設計、整修的「新港閱讀館」,即將於今年元月26日完工啟用。
重新整修的原因是:新港銀髮族,特別退休公教人員增加,然而,小孩出生率急速減少,加上孩子閱讀習慣改變,若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恐怕吸引不了鄉親上門借閱使用,這也是近幾年借閱人數及圖書流通率一直往下掉的原因。
感謝文化部及嘉義縣文觀局近幾年一直支持「新港遊藝生活圈」計劃,協助基金會會館(包括展覽室、圖書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鐵路公園、及新港客廳、綠園、新港公園民俗表演場等組成核心生活圈,由基金會籌劃各式動靜態展演,吸引鄉親參與,落實藝術於日常生活中,以充實文化生活圈的內涵。這其間,我們發現,若能配合圖書閱讀,加上各式工作坊、繪本共讀、親子讀書會、兒童戲劇、裝置藝術、繪圖比賽……等,這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的功能更能發揮,也更能吸引小朋友。
推動文化生活圈的經驗,讓我們省悟,基金會不能單靠書籍本身或圖書巡迴車,來推廣閱讀,從小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整合,善用會館各樓層的設備與功能:如五樓演講室的演講內容,在圖書館的那個地方可找到相關資料,或圖書館那本繪本的作者正在四樓展出相關作品,「書」期望可從生冷、難尋、被動、無趣轉換成主動向我們孩子熱情招手、多元、有趣、醒目的陳列方式與推廣內容,這是基金會會館改成閱讀館的由來。
謝謝文化部及嘉義縣文觀局,101年補助新港地方文化館一百多萬元的資本門設備經費,三月中,我再接任董事長後,開始構思如何善用這筆經費,改善使用已經15年的基金會會館,來滿足鄉親的需求。
構思中,館內同仁、義工幹部及我,均曾組團參訪台中縣的大安鄉圖書館及雲林縣的他里霧繪本館,他們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穎設計,使用者導向的動線規劃,及如何鼓勵參與,特別在出錢出力、組織運作及經營管理上,均給我們許多啟發。
為了讓籌劃設計更加完善,基金會組織了閱讀館整修規劃委員會,包括基金會常務董事們及美術設計專長的蔡瑞妙老師,以及使用者一直在圖書館幫孩子說英文故事的葛麗絲阿姨─詹清森老師。同時也對經常使用圖書館的鄉親問卷調查,作為整修的參考。
謝謝整修委員會、義工幹部會議及館內同仁的幫忙,經過多次討論,最後我們將之定位為「阿公阿嬤伴孫的閱讀館」;一樓將改為期刊、報紙的大人閱讀區與接待區,戶外庭院也將設置可供閒談、閱讀、等候、休息的平台桌椅,及挑高的遮陽薄膜;二樓是主題書區及青少年書區,如健康、休閒、藝術…等配合演講,別墅讀書會、林灑津校長帶領的女性讀書會及鄉親需求的主題圖書;三樓保持原有的兒童圖書館配置,但拆除櫃台,增加木質地板,作兒童說聽故事之用,牆壁彩繪閱讀樹,以增加趣味性;將來二期工程將擴大二樓樓地板,增加多媒體區,作上網,影音閱讀之用;其他樓層保持原樣,地下室要不要改成學齡前兒童啟發閱讀之用,將觀察使用狀況後再決定。
當所有細部設計好,並算出所需經費,才發現文化部補助的經費不夠用,這時,非常謝謝光寶集團宋董事長夫婦,他們過去曾每年捐款一百萬元,連續十年協助圖書館經營及添購新書,現在二話不說,又捐了一百萬,感念基金會可以持續不斷幫新港人作事,宋董夫婦功不可沒!
新港閱讀館就像一棵從新港土地成長出的閱讀樹,經過無數鄉親出錢出力地尋找土地、栽種、澆灌、護持下,15年來已長成一棵七層樓高的閱讀樹,若要枝葉茂盛永遠陪伴孩子從小到大到老,仍然需要鄉親不斷施肥澆水修枝防蟲……。誠懇盼望大家一起來看顧認養這棵閱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