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40期】和新港鄉親談近年來教育的一些問題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最近兩則社會新聞,令人怵目驚心:一例是十五歲少年竊盜案,母親智能不足,父親家暴,孩子從小由阿公帶大,有一餐沒一餐的,國中後開始情緒障礙,是輔導室常客,常有偷竊行為;另一例是十七歲少年殺死阿公案,孩子二歲時被收養,養母過世後父親再娶外籍配偶,然而因和新住民的後母不和,只好交由阿公養大,阿嬤溺愛,但是阿公常常啐啐唸,國小、國中時成績優異,但是情緒孤僻,從高職開始,行為完全走樣,輟學在家,常因為看電視等小事和阿公口角,長久累積終於發生此等憾事!
最近幾年,和此兩例類似的少年犯罪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國外甚至有更兇殘更嚇人案件的報導,因此,在都市化,網路化,國際化,人口流動化,及少子化的後現代化的快速變化的社會裡,新港社區會不會發生這類案件,值得和關心下一代的鄉親共同思考。
新港這幾年學校教育的進步其實令人敬佩的,在教育部所謂教育資源不足的安和、古民、復興等校,拜少子化之賜,雖然資源較少,但每個孩子分配的比我那個年代多太多,另外,老師、校長們戰戰兢兢盡力於教育本份的工作,例如,最近我常到各校看相信工程的推動,雖然已過下班時間,還可看到老師留下來和孩子交談,或輔導同學的功課,更不用說對學習力不足的孩子有「攜手計劃」,及永齡基金會的課輔工作;至於街面的新港及文昌國小等,除了正常教學,還有讓人羨慕的弦樂團及國樂團供孩子選擇。
然而,近一、二十年來的新港的家庭教育及社會(區)教育卻有很大變化。
家庭教育的改變,主要因為傳統農村社會中,大家庭的教育、學習及照顧功能不再,小家庭加上少子化,若又是雙薪家庭,容易產生鑰匙兒童、電視兒童、及玩Game兒童;因為父母親忙於賺錢,孩子只好交給安親班及補習班,這是新港孩子愈生愈少,補習班愈開愈多的原因。父母親沒時間陪伴孩子講話,孩子轉而從電腦或電視找到樂趣,孩子和機器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更長,Game的情節比爸媽的床頭故事更深印腦中,加上Game可任意操控,沒有家庭及傳統倫常的約束,孩子可能學到的反常行為,及駭俗的價值觀,真讓人不敢想像。
新港有七百多新住民家庭,有不小比例是離婚或離家出走,而這些家庭通常較弱勢,新住民母親需賺錢養家,一方面語言能力不足,沒辦法幫孩子復習功課,另一方面若適應不良及文化價值觀差異,夫妻及婆媳的糾紛通常會反映在孩子人格的成長發育中;新港就業機會不多,青壯人大多出外奮鬥,都市養兒育女不易,只好送回新港老家,隔代教養也成了家庭教育另一普遍存在的難題,若又有家暴,父母行為偏差,孩子可能受到的傷害,皆是新港現時家庭教育存在的難題。
傳統農村社會靠子弟戲團來教育後代子孫,新港文教基金會是秉持這種精神,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成立,面對家庭結構巨變,學校教育的不足,社會或社區的學習,傳統上乃是彌補家庭及學校教育之不足,基金會如何因應?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目前社會上充滿升學主義,文憑主義,形式主義的這些想法,透過家長滲透到學校教育中,造就許多學非所用的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好像才值得讚許,放牛班、後段班注定要飽受嘲弄,因才施教是遙不可及的教育理想,適性發展是說來好聽的教育口號;而新港社區裡近年來更充滿不少誘惑:網咖、陣頭、飆車、幫派,若孩子的定力不足,加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偏差,社區孩子何去何從?
因此,基金會正推動的「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是從社區底層出發,尋找被學校及家庭教育遺漏的孩子的具體作法。我們針對低收入、隔代教養、新住民、受刑人……等家庭的小孩的學習不足,或行為偏差等,特別開班輔導,也期望可結合社區力量幫助這些家庭渡過難關。
報載這兩個案的小學階段,其實就是基金會目前相信工程收案的對象,也就是說,若基金會不及早介入輔導,未來新港很有可能會發生這類社會案件。期望基金會「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可持續推動,讓新港的每個小孩不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