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5年前成立基金會時,我們提出:期望新港小孩不變壞,這理念普遍得到新港鄉親支持,因此,基金會才得以成立到現在,然而,最近幾年,我們觀察到新港社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新港也有愈來愈明顯的城鄉差距,和都市比,新港國中一千六百位學生中,竟然有四百八十八位屬弱勢家庭的小孩,連新港國小也有二百位,更不用說古民、安和、及復興等教育部列為資源不足的小學,事實上,這城鄉差距也存在新港的街面與街外。街面上正常家庭的小孩放學後,有上不完的補習班,街面外除了正常上學下課,其餘的學習資源匱乏,小孩流連在外,無所事從,這現象也是促成基金會近幾年儘量把活動辦到街面外的原因。
台灣社會少子化之後,教育資源分配更加懸殊,正常家庭小孩,是父母親心中的寶貝,集眾愛於一身,爸媽怕輸在起跑點,安排各式學習機會,甚至讓孩子窮於應付;然而,貧困家庭小孩,或隔代教養,或單親,或新住民家庭,更甚者,弱勢家庭的問題往往重重聚集,弱者愈弱,父母親奔波賺錢討生活,或整天口角對罵不得安寧,家庭照顧功能不彰,小孩流蕩在外,乏人照顧,在社區中呼朋引伴,容易受引誘而變壞。
我曾親眼看到某私人廟的轎班員的抬轎訓練,清一色是國中生,帶頭是位身上刺龍刺鳳的老大正在吆喝,神轎隨聲齊一步伐前進退後,或左或右,煞是好看,然而休息時,這群國中生的談吐充滿江湖味,檳榔、香煙一口接一口,眼神似乎警告訴旁觀的路人,我已長大,我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我也聽過村落的長輩說,村子的某個角落常有小孩聚集,抽煙喝酒甚至哈強力膠,一起飆車嬉戲喧鬧,每天玩到深夜,也沒人制止。
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是身體成長發育變化最大的時期,心理的成熟趕不上生理的變化,這青澀尷尬的成長,若沒有好好陪伴關照、即時導正,孩子該時期特有的叛逆、好奇、幼稚等將嚴重影響正常人格發展及身心發育,若加上周遭些微誘惑,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因此,基金會到了調整工作方向的時候。
暑假期間,有機會碰到國中時曾參加基金會籃球鬥牛賽,目前已是國家級籃球教練的林仲威老師等,談到何不於街外村落推廣籃球運動,給青年朋友有正當運動的機會,感謝仲威老師等教練團,暑假開始於三間、中庄、及崙子三村開設籃球訓練營,廣受青少年朋友歡迎,小朋友說寧可打籃球,在球場上衝撞中挑戰自己,也不想去飆車。這營隊讓我想起那群廟前集體練習抬轎的國中生,如果我們多在村裡辦籃球營,或許他們那天會發現打籃球比抬轎有趣,因此改變他們。
這是基金會即將推動「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的由來,現在,已規劃高關懷學童的課後輔導、基金會行之多年的懷夢卡將轉型成夢想實現的陪伴、針對國中後段班規劃街舞及戲劇以建立青少年的自信舞台…等。感謝耕興股份有限公司黃文亮總裁從構想階段就提供寶貴意見,並親自返鄉說明及倡導;謝謝嘉義大學黃銀波教授等專業意見,謝謝新港國中張家碩校長及鄉內各校的教育先進、社區長輩的支持,針對鄉內高關懷孩子的「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才能逐漸成形。
我們命名此計劃為「相信工程」的理由是,我們相信孩子本性善良,是可教育輔導的,孩子不願意學習,或學習出現問題,是家庭及社會已經出了問題,只有有問題的社會,沒有有問題的小孩,因此,我們「相信」:當基金會、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解決了這些問題,孩子們也一樣能健康快樂學習長大。
上週六,基金會舉辦「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劃」正式對外說明會,基金會秘書崇豪提出該計劃的核心理念:相信一:小改變的力量;相信二: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的可能性;相信三:解決之道不一定跟問題有關;相信四: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還沒找到方法的老師。對這四個相信我深表贊同,讓我們一起相信它,努力做,新港小孩一定不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