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親子共讀

【238期】因應12年國教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我思

作者:陳亮甫◎台大醫學系學生、本會前文教小義工與高校義工

場景一:某大醫院招收學生志工,只見報名當天長長人龍在大太陽底下揮汗,其中不乏學生家長,為了爭搶名額早已漏夜守候許久。記者前去詢問,家長說,志願服務時數對多元入學很重要。場景二:暑假一到,一批批「臨時孫子」如「進香團」般湧入安養院等社福機構,協助打掃環境、關懷院民。學生服務熱情不容質疑,但多半只進行短期服務,且因缺乏經驗,反而讓機構負責人與社工忙翻。
近年來志願服務風氣推廣有成,「服務學習」的概念由上而下進入高中校園;然而眼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始料未及:十二年國教推行在即,為了在「超額比序」當中取得優勢,熟門熟路的家長們無不極力爭取志願服務機會。服務年齡層的降低本不是壞事,我們都期待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在學業成就獨善其身外,還能有推己及人的無私奉獻。但眼前的升學機制不知不覺中讓服務時數「市場化」,這種為了升學利益而進行的服務,其本質不禁令人質疑。
這些場景與爭論,令筆者感觸尤深。國中時加入新中文教小義工,協助基金會寄發會訊與在大型活動時跑腿助拳;高中時參與高校義工及新港誼,舉辦偏鄉學童育樂營及銀髮族關懷活動。大學後難以參與家鄉事務,但在校園以及醫院當中,換了一些形式持續著志願服務的腳步。因參與未必深入,不敢自誇為受眾帶來多大效益,但無論是在個人的生命體會,或是人際互動的學習上的確收穫頗豐。隨著個人經歷的服務活動漸多,開始對於現下的服務型態做出一些反省,希望能讓志願服務的美意得以延續、擴大影響力,這些也是當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首先,「部份」制式的短期志願服務,提供學生速成的服務經驗,姑且不論爭取時數背後的正當性與否,這樣單向的服務內容,無法和受眾有效互動,以提供具體協助,美意枉然;尤有甚者,經驗短少、「沾醬油」心態的參與者製造機構負擔,反而給社工或NGO工作者帶來額外工作量。
其次,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熱情變成一廂情願,但志願服務活動,似乎應該提供參與者更多「想」的空間,去思考更多巨觀的問題:公園出現的髒亂,是否和當地居民活動以及假日旅客觀光型態有關?急診室裡,有多少職業傷害的粗工是來自弱勢家庭,其工作品質並沒有獲得保障?我們鼓勵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但更要提醒他們,能不時思考眼前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擁有批判思考的改革能力。
最後,也是令筆者最擔心的,是在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的遊戲規則之下應運而生的競爭壓力。我們當然可以樂觀期待評鑑指標當中,「志願服務」這一項促使更多學生挽起袖子接觸志願服務工作。新港的孩子很幸福,有許多熱心的志工前輩帶領,更有重視服務學習的師長們推廣,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體驗服務的快樂;但社經條件欠佳以及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呢?新制的推行本來是好意倡導「多元學習」,孰料只是開闢了另外一個戰場,增加了起跑線上的另一種不平等。
然而,我們對於志願服務者還是必須給予鼓勵,他們付出的努力往往不為人知。雖然某些志願服務的內容未必盡善盡美,不能真正協助到弱勢本身,充其量只是在行動當中滿足自己對於「施予」的渴望;但不能否認,這樣的經驗對參與者生命的「轉化」相當可貴。誠如筆者有幸很早從基本服務工作起頭,一開始的懵懂,漸漸體會到自己所作所為的侷限,然後才有機會思考如何進行更進一步的公民參與。正因為有當初的經驗,才有機會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理想公民!
除了鼓勵、開闢更多管道讓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應該引導他們思考更高格局的「結構性」問題;同時擺脫「速食」功利的志願服務心態,培養草根意識的長期融入精神,能真正瞭解受服務者的需求,讓手中的這份心意增值萬倍,也讓社會的幸福增加萬倍!期待服務的這條路上,有你有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