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34期】記錄和新港年輕人的一席談話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那是煩忙的週五中午,前一天才剛到台大上課回來,疲憊的身體還未恢復, 急需中午補眠,然而,和新港年輕人的談話,宛如陣陣微風拂來,令人精神大振!
這兩位年輕人,一位是台北教育大學研究所畢業即將服役的家瑋,另位暫稱L君,將上研究所,都是新港優秀的新一代,從小我看著他們快樂學習,曾是「文教小義工」或「新港誼」的成員,現在已經長大成人。
這個會不是我約的,是基金會執行長代邀請,希望我剛接任董事長後,可有機會了解新港下一代,特別已經在外面學習工作一段時間,他們對新港的一些看法,或許可幫基金會的未來找到發展方向。
因為L君有國際策展的經驗,我們就從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聊起。新港受限於財源與人力,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的機會愈來愈少,然而,L君強調: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不必然都是大型活動,以他協助埔里嘉展的紙教堂引進日本攝影藝術展為例,小而美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會是基金會未來發展方向,這一點我深表贊同。
其次,我們談到「新住民戲劇團」,因為我在「扶緣服務協會」有邀請嘉義市「阮劇團」,及和四方報邀越南名歌手到新港表演的經驗,也深知新港剛嫁來的新住民在生活上所碰到的難題:如適應不良、身分證申請、學習語文及駕照、甚至謀生技能等,然而,嫁到台灣初期,有相當多數目新住民因適應不良,或其他原因而離家出走,這階段是「扶緣」服務的對象,基金會可介入的階段,應從新住民已經適應下來,小孩子開始上小學以後。
L君有不少和「新住民劇團」導演互動的經驗,也經常和國外社會運動型小劇團聯繫,我們就從新住民小孩較少社會資源,學習環境不佳,然而,他們有雙母語的優勢,談到後段班、中輟生、隔代教養、及所謂高關懷小孩……等,基金會有沒有可能協助以戲劇學習表演的方式,提供另類舞台,讓這些弱勢小孩有正常人格成長,激發潛力,因材施教的機會。這屬於L君所專長的應用戲劇的範疇,我們共同想法是,現在該是引進新港的時候了!
談話中,家瑋沈默聆聽,或許是想著他將要上成功嶺,離開新港近一年的心事!末了,L君很慎重地拿出筆記本,記下今午談話的結論,並且,表情嚴肅地問我:二十五年前什麼原因促成我成立基金會?
面對二十五年前還只是小娃兒的L君,問我這麼大的問題,包括四分之一世紀後又讓我回鍋董事長的「初心」,我非常慎重,不像平常回答記者,或社區工作者,想了一段時間才找到答案:如何作一位值得尊重的新港人!
二十五年前,家瑋及L君應該都小到不知道「大家樂流行」及「基金會成立」彼此間的關係,L君很清楚要知道那個發生在他記憶之前的事件,可能將重重影響他這生,因此,他有必要弄清楚,到底在什麼樣想法,什麼樣主客觀條件下,新港成立了基金會。
我的答案其實很籠統、含糊,不過L君很聰明,不需我多舉例說明,他就明白了!
窗外時而陰暗,陣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時而明亮,眼看陽光就快要將柏油路蒸乾,晴雨不定的天氣,很像我接基金會後的心情,然而,這未曾預期的午間談話,特別和家瑋及L君,給了最大的信心,這就是基金會的未來。
除了他們兩位,其他像「金益芳文史工作室」的伯奇等年輕新港朋友們,已回鄉工作的昭雅,讀台大醫學系的亮甫,剛考上中正的智桓……,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都讓我警覺,基金會須要補充新血了!
我特別花時間把這段和新港年輕人對話的內容記下來,作為耕耘新港的參考,也期望可作為鄉親思考基金會未來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