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耕耘新港

【233期】感動新港、耕耘新港

作者:陳錦煌◎本會董事長

前新港國小蘇抱老師,年近九十,他的兒子,現任吳鳳科技大學校長蘇銘宏博士,最近告訴我,每年自動報名參加基金會統籌的隨大甲媽祖信徒掃地,備餐,洗碗的學生愈來愈多,雖然在那兩天裡,每天要早上四點出門,忙到晚上,學生們卻樂此不疲。
英敏兄的兒子,中央研究院林美容教授的研究助理林伯奇,和一群剛進大學,或畢業不久的新港年輕人,用二十五天的時間,徒步走遍全台六十多間宮廟,倡導掌聲代替鞭炮聲,走出一條截然不同,富涵創意的「百年心香路」獲得許多迴響,回新港後,於大街老家成立「金益芳文史工作室」與「祭工作室」,繼續發掘新港老照片,整理文史資料,舉辦展覽,場場轟動。
誰說新港人,或關心在地的年輕人,沒有創意,或沒有參與文化、教育、環保工作的熱情,我不信。但是,接任基金會董事長後,卻聽到基金會有認同,參與及向心力不足的危機,原因何在?最近,不僅在館內工作會議,或會訊編輯會議,我一再強調,基金會的生存靠「感動」兩字,這是我觀察全國各類非營利組織運作後的結論。
回想公元2000年,我離開基金會到行政院工作,邱晉煌先生接董事長,在邱聰益村長倡議及協助下,基金會義工大力整理已淪為垃圾場及被攤販佔據的舊火車站,雖然台糖一度告上邱董事長,但是,新港人眾志成城,完成全國第一座鐵路公園,美侖美奐,可運動可休閒更可供表演的公園,感動了許許多多新港人,是新港環境全面大改造的開始,也協助基金會的發展走向另一高潮,如文建會所說,從「造人」走上「造景」,而後,更進一步「造產」了。
張董事長在邱董事長選上鄉長後接續帶領基金會創立自然農場,號召義工設立「自然農場」,推廣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自然農法,所生產的自然米大受鄉親歡迎,也得到勞委會認同,配合草地巿集的行銷,是基金會另一個經濟型多元就業方案的開始。
多年來,基金會一直不斷創造令人感動的工作,而且,我們執行20幾年的「淨港掃街」,還可感動那麼多吳鳳科大學生;伯奇的創意與堅持也感動了那麼多宮廟,然而,基金會卻要面臨參與不足及活力衰退的危機,是不是除了「感動」,基金會運作還缺乏什麼?
基金會的組織運作會不會習以為常,缺乏機制,適時將受感動的人轉換成義工,或是捐款者;或感動的人太少,趕不上有意見而離開的人;或基金會沒有管道將感動的工作告訴新港人;或感動的力道不強,不能轉換成行動;或其他原因!
在和編輯組義工的討論中,我特別提出,會訊是傳播基金會理念及具體工作內容的最重要媒體(其他還有臉書、部落格、電子報、及近來愈縮小版面的平面媒體或雜誌……等),是感動鄉親的最重要管道,尤其基金會會訊已有二十幾年的歷史,我們如何透過會訊文章來感動鄉親?是現階段最急迫的工作。
同時,我也在這裡特別呼籲:各位被基金會工作感動的人,不管曾經被感動,或現在被感動,邀請大家一起來「耕耘新港」。上篇文章我用「看守」基金會,是較被動,而且力道不足,我們必須有愈來愈多認同基金會,受基金會感動的人,共同耕耘新港,化感動為行動,新港才有可能有一個基金會持續不斷為大家解決問題,為新港小孩及退休老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