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義工幹部參訪

【389期】一群人一起做了這些事:翻土、翻屋、翻社區!

作者:王昭雅◎美編組組長

出發吧!一年一度的資深義工參訪,來到了桃園,看到一群願意深耕土地、守護環境與文化的人。無論是在田間推廣有機農業的青年,在社區裡串聯老中青世代的里長,還是在老街巷弄中為老屋擦澡的志工,抑或是長年巡守海岸的在地居民,他們皆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家鄉的熱愛,從土地出發,我們一同來交流。
這趟旅程讓義工夥伴們看見地方創生的多元面貌,也啟發我們將這些經驗帶回新港。未來,基金會義工可以從中學習如何結合在地資源與人力,串聯不同世代與族群,發展出屬於新港的行動方案。同時,也能從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社區共餐等角度切入,深化與居民的連結,讓每一位義工成為推動地方改變的種子,共同灌溉出一個充滿希望與創意的未來。


星級餐廳指定合作——桃園香草野園
江沛珊◎本會輔導員

「香草野園」由三位海歸青年接手爸爸的農地,顛覆傳統灑農藥的方式耕作,以種植各種香草來防治蟲害,達到生態平衡,有效實踐有機農場。場域外觀雖不顯眼,卻是不少星級餐廳指定合作的食材產地。農園位於桃園大溪中庄又稱中島寮,該區域農民以種植韭菜為大宗,而韭菜對農藥與肥料需求量高,農場主人(林詹梃)並非直接呼籲應減少農藥使用,而是透過園區內的故事館講解在地歷史、文化與實地走訪了解韭菜島的由來,再帶到水源和環境的關係與影響及蔬菜美醜都一樣美味,這樣的講解脈絡更能打動人心,值得學習運用。剛開始三兄弟的想法並不被看好,在多年的努力與實踐後,不僅成功更帶動周邊的青農加入他們的行列,共同推廣減少農藥的使用。
導覽最後林詹梃帶義工們體驗收割韭菜並製作成韭菜醬,以食農教育推廣其家鄉特色,午餐則是野園的蔬菜做羹配上薑黃飯,享受產地到餐桌的鮮甜,飯後的點心是剛剛自己製作的韭菜醬烤麵包,石蒜科的韭菜在烤過後有著一股清新的蒜香,如同在這裡參訪所學一樣令大家回味無窮。


環境與人文都兼顧的社區——桃園市平鎮區鎮興里
葉芳榮◎培桂堂組長

桃園市平鎮區的鎮興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里長黃志杰,在33歲時離開公務機關,當選里長深耕在地,現年43歲的他,更致力於改善里民的生活品質,積極投入綠水溪生態步道的建設,透由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沿途設立多處觀景平臺,可觀賞溪水的流動和周圍生態環境,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而每年春季綠水溪會舉辦的桐花季野餐活動,不只里民更吸引外來遊客的熱情參與。大家在水道上架設野餐桌,享受美食、交流故事,同時欣賞著盛開的桐花,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活畫面,這歸功於里長積極推動親水環境。
黃志杰以社區營造的方式耕耘地方,透過里民討論會的方式,徵求意見,確保每個人的需求都能被充分考量。以近期舉辦的萬聖節活動為例,為凝聚老中青三代能共同參與,村里活動中心會裝飾得充滿節日氛圍並準備點心,家長帶著變裝後的小孩到處「搗蛋」,規劃路線則是社區長照點的長者住家一一拜訪(領糖果),不分年紀皆可在此找到樂趣。活動不僅增進里民相互瞭解和情感連結,更凝聚了整個村里的向心力。
總的來說,在黃志杰的用心經營及里民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自然環境的保護還是地方人文的發展,鎮興里都顯現出獨特的魅力與和諧,是桃園市中的一個亮點地區。


幫老屋擦澡——富富・小山岡
許春滿◎培桂堂副組長

印象中的富岡是台東靠海邊的漁港,而這裡的富岡是桃園市楊梅區的客家小鎮,早期是以農業及貨物集散地,街上商販雲集曾是很熱鬧繁榮的地方,但隨著環境變遷,高速公路開通,地方開發也停滯,小鎮漸漸沉寂下來,人口外流嚴重,獨居老人越趨普遍,街道上仍可看到當年華麗的建築外觀,但屋主可能搬移或閒置荒廢已久的空房子。
2020年5月一群在地青年,以對家鄉的熱愛成立『富岡創生協力隊』,行動計畫開始於信義街上近90年的老房子,屋主是位中時派報員退休的鄒媽媽,團隊們以租代修方式,招募志工們當老屋擦澡工,以維持房屋外貌為目標巧思修繕,並清理出60噸廢棄物,該空間也成為團隊的共創新基地,導覽員熱情接待,訴說著他們的創立目的:「就是想為地方做一些事」。這群地方青年一路的心路歷程,從尋找空間、翻修過程,好令人佩服啊!接著帶領著我們上街走讀去。
在近二小時的參訪中, 義工們個個聚精會神、仔細凝聽,怕錯過什麼精彩細節,雖然這團隊的共創社造經驗不長,相信他們以起頭、帶領以及合作的方式,凝聚的大家的向心力,富岡榮景會再回來的,如同他們刻的小印章「做得」( 客家話: 可以的 zo ded‵)。


生態保育從巡守開始——桃園永興社區
楊淑玲◎培桂堂副組長

第一次參加基金會義工幹部的參訪學習,最後一站是位於桃園新屋區的永興社區,這是個以捕魚和務農為主的沿海村落。自民國98年起桃園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自發性成立海巡守隊,已持續十多年守護海岸,並積極參與海濱保育活動,推廣自然生態教育,實踐在地守護的精神。
導覽員帶領我們前往藻礁生態環境教室進行解說,並透過影片互動問答,且迅速注意到身上的名牌並精準的叫出名字,讓參訪者感受到被重視。隨後,我們前往大牛欄溪濕地,了解濕地的三寶:水筆仔、招潮蟹和彈塗魚。因寒流來襲,招潮蟹和彈塗魚並未出現。在海邊濕地觀察千年藻礁,雖然藻礁的生長極其緩慢,大約10至20年長1公分,但社區的守護者們對大自然的保護充滿熱情。在導覽員的帶領下,我們仔細尋找,發現石頭上的紅色斑塊和各種貝類,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生態有了更深刻了解。
這次參訪不僅讓我對當地的文化與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感受到在地守護者的用心與奉獻,實在是一段難忘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