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義工幹部參訪

【363期】米濃聚落新美學

作者:王筱雲◎本刊編輯委員

第一次漫步在美濃小鎮的街區,感覺悠閒自在。潺潺水圳是美濃人重要農業資源,老街裡粄條店林立,販售客家人傳統服飾的藍衫行也還在,傳統伙房到處有,維護良好,多數有人居住,顯示客家人守護傳統、愛物惜物的美德依舊。但它也面臨台灣所有農業鄉鎮相同的問題,年輕人口外流,老年人口比例攀升。
來自高雄的陳佳鴻,曾在高雄六龜做過地方創生的案子,但是案子結束又回歸原點的結果,讓他很氣餒,他選擇美濃這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小城再出發,帶著一群年輕人,成立蒔秧苗文化工作室,準備深蹲美濃。首先重塑老街的氛圍,為了讓老街沒有頹敗感,將老建築活化,並扶持在地職人,讓老建築有新用處。於是老醫館變成「啖糕堂」、日據時期警察廳變成搖籃咖啡館、專賣菠蘿麵包的小店也成熱搜對象,短短幾百公尺的老街讓大家流連忘返。
美濃水圳也是重要地景,3年前入秋後的9 月,首次舉辦水圳漫遊藝術節,結合美濃在地、旗山、六龜等地的手創職人與藝術家,在水圳兩側布置美濃燈,在水圳兩岸集結上百家攤商的秧光小市,從黃昏到夜晚,有日本小樽運河的氛圍,當夜晚來臨燈亮時,美不勝收;水圳上,遊客可以乘坐輪胎漂游水面,自此漂漂河的美名一炮而紅,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要讓美濃人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美。
市集的氛圍讓陳佳鴻看見另一種可能,自此每年秧光小市成為美濃最重要的小事,為了讓美濃人參與美濃事,今年特別選在農曆過年期間舉辦,市集不單純只是擺攤,而是透過市集,拉近人與人交流及互動,打造最有人情味的小市,也是農村最初始的感動!
菸葉產業是美濃早期重要經濟命脈, 功成身退後, 原來是菸葉輔導站的日式建築轉型成文創園——菸仕務所,引進文創品牌與餐飲,讓遊客多了一項休憩空間的選擇。
台灣農村各有特色,但是需要年輕人這股活力與創意去激發它,陳佳鴻從高雄美濃出發,跨鄉鎮透過企業化梳理、品牌設計與企劃行銷,以文化扎根為目標,再造「米濃聚落」生活新美學,值得借鏡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