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出走,便是為了能到外面的世界,探索出可能與不可能。背負著重要且龐大社會責任的基金會,在即將邁入30週年的此刻,如何將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或再廣納可能的社會力量,迸發更熾熱的火花?期望能在每一次參訪的旅程中,透過成功經驗分享,探得能助益於改善、有益於發展的關鍵之鑰。
吳怡萱 ◎本會義工
第一次跟著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義工幹部們到台中參訪。第一站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在這裡有許多使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設備,包括蒐集、整理、典藏各種圖書資訊……等,外觀流線設計造就建築物內部柱子的傾斜角度,就是我關注的焦點!這裡不僅有舒服寬廣的閱讀空間,還設有很完善的無障礙設備。在一樓「Lucky books」廊道,牆上出現泡泡,充滿可愛與溫馨感,跟著地上的指標就能前進兒童學習中心。二到五樓都有不同氛圍搭配,這裡除了具備借還書功能外,還輔導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也為全國的民眾提供許多服務。
第二站樹合苑。這裡原本是廢棄釣蝦場,心裡不禁讚嘆它竟然是舊屋綠改造的空間!幾個貨櫃屋組成的工作室,一群相同理念的人,一起手作豆腐豆漿、手作食物、創作生活用品……等。印象最深刻的是堆肥式廁所,走進廁所,找不到抽水馬桶,僅有一桶木屑。糞便加入木屑、稻殼作為微生物菌繁殖的良好環境,將糞便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也不會產生臭味,更變成有價值的資源肥料。
第三站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這座美術館是安藤忠雄在台灣的第一座建築作品,以正三角形為設計的基本元素,將三角形的平面切割成三層樓,由許多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堆疊。美術館一樓展示著安藤忠雄的設計手稿,樓上還有「大破大立」的展覽,由四位藝術家聯合展出,特別是我們熟悉的五月天阿信。欣賞這些藝術品,了解到藝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的饗宴,也是豐富心靈的能量,打破了我們對藝術根深蒂固的看法。
這一天,我們接收到許多新的想法和事物,使我們了解圖書館能夠有更多更多的功能,了解在這社會中還有一群以理想抱負建立烏托邦的人,更了解到藝術家們創作的初衷、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與撼動!
林致遠 ◎本會義工團團長
此次參訪以台中市為主,首先的衝擊,是充滿新穎設計與資訊科技良善搭配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一開始多半會著墨於圖書館中,特別開發出的那些資訊科技應用的軟硬體設備,然而這種用經費即可包辦的解決方式,對於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而言,是略顯困難的作法;相對的,在館中更多的亮點,則是設計者對於「人」的貼心考量,細部從天花板光帶與地板色塊配合的動線規劃、各樓層書櫃與窗外景觀的顏色搭配、不同年齡層甚至弱勢族群的閱覽需求分層分區設立、甚至是單純的休憩區等,都適時適地的因應各種可能的情境需求。
第二個衝擊,是致力於合作、簡樸、友善土地的「樹合苑」。合樸夥伴們有最細膩的呵護、最單純的初心,認為消費行為既然是現實生活當中的必需,希望能夠用最自然的方式對待大地,讓大自然用最自然的方式富饒的回禮,讓每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上都受到保護,民眾得以在便利、安全、營養等三大層面中安心無虞;新港文教基金會目前致力於友善大地的自然農法,需要吸引在地人力跟相關產業認同理念,擴大共同經營的規模,讓愈來愈多人投入如此「利己利大地」的生產行為,如何召集願意付出勞動的人手、推廣友善大地的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第三個衝擊,是大膽運用最簡單元素設計建築物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大量運用清水混凝土及玻璃帷幕建構,讓環境、建築、人等三要素在此相遇、對話,正三角形是建築主體到地磚紋路的唯一核心符號。整個場館從外到內,沒有多餘的裝潢粉飾,「簡單樸實」的視覺效果與實用性,皆透過最原始的方式撼動著我們。
小小的期許,讓我們所有的行為目的,回歸初始,單純簡化,更貼近人性,更親近自然!
侯智桓 ◎本會義工團副團長
鐵棚上的李子是半熟的紅黃色,如同參訪當天正中午的毒辣太陽照在楊桃樹葉上,讓人頭皮燥熱。忽然,水霧四面八方傾下,陣陣涼風由內往外吹,綠幕映入眼前解去身心的煩躁。
樹合苑裡,讓人聽覺放鬆,耳際自然地聆聽導覽者的講解;味覺品嚐,享用各式有機料理;觸覺所及,樹梢撫過肩頸帶來涼意;視覺環繞,如都市裡的一片綠洲;嗅覺雖不特別,卻是聞到農者對於土地的友善氣息。然而,這些感覺並不陌生,因為我們也正在摸索同樣的道路方向,即創造一個農業轉型過程中重新思考土地與環境價值的新模式。在一個繁華都市中,樹合苑與其他摩天大樓並立在大馬路上,沒有商業的繁華與金錢呼喚追求者,而是在綠意盎然的樸門生態中呼朋引伴,聚集同樣的生活實踐者,共同成長,引領每一位不曾與土地相處的人重新認識土地。
這也意味著,追求高生產與高成長的農業生產價值,早已不為以往生產者所信奉,更多消費者也跟上生產者的關注角度,往更根本的土地來了解生產的過程與作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或許也是一種均衡,消費者與生產者對於價值觀念的均衡,讓樸門或者友善土地的理念得以持續成長,同時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生產者有動機持續地供給。
台灣農業百年來作為換取經濟發展談判桌上的祭品,在自由貿易開放下被迫犧牲、科學園區設立下毀田遷村,在政府支持工業的過程中像孤兒無助,卻依然守護土地生產。然而,在價值均衡的不斷進步下,也許未來的台灣農業將作為產業發展的典範,不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只能擇一,而是繼續在土地所提供的經驗裡為未來的生活找到新方向,也回到農者初心,「農」係為著照顧每一個人與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