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義工幹部參訪

【222期】南台灣參訪記(謹以此文向默默耕耘守護土地的市井小農致敬)

作者:郭秀麗 ◎本刊編輯委員

5月14、15日兩天,基金會資深義工在董事長率領下,前往高雄屏東參訪學習。由於之前基金會對新港社區環境的淨化、綠美化,已行之多年並小有成果,進而想對大環境做更多的關懷和努力,所以學習以自然農法種植稻米、無毒蔬菜,也在每月一次的草地市集販售。但是無論種植或行銷,對義工來說都是陌生,所以經由綠園專案經理嘉浩的推薦安排,前往高屏兩地參觀農夫市集和有機農場,並拜訪屏東崇蘭社區,這是一趟豐富的學習之旅。

微風市集──消費者的每一口食物背後,有著生產者美麗動人的故事
位於高雄鳳山婦幼青少年館前的微風市集,成立於96年底,原本僅屬社區產業的迷你市集,因無法吸引人潮,故於97年初引進友善農業,目前含農產品、社福產業、婦女手工創業產品,總共約有80個攤位,是個極具特色的市集。理事長林憲輝告訴大家,兩三年的努力已讓微風市集小有口碑,常見尚未開市已有民眾攜帶環保袋一旁等候。而市集的佈置,包括手染布的製作披掛,皆由小農一手包辦,每攤均以籐藍裝物呈現一般市集少有的質感,而且農民必須親自在場販售,提供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台與對話空間。
微風市集讓對環境友善的有機小農和關心環保、健康的消費者之間搭起橋樑,兩方受益,締造雙贏,每週日早上,微風市集另在客家文物館的新據點,也已開始營運,即是最好的證明。

屏東崇蘭社區──「我們將蓋一所全台最有氣質的廟」蕭永忠的雄心大志
崇蘭里位於屏東市北區,有一棟知名的歷史建築「蕭氏家廟」,而蕭家第九代的蕭永忠先生是崇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也是此地的靈魂人物,在他的詳述及帶訪中,我們對位居南島的屏東,不禁發出連連驚嘆。
原本從商的蕭理事長,在921地震之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省思,毅然回到故鄉開始從事社區工作,先後成立文化藝術基金會和社區發展協會。除了將蕭家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之外,原以文教為方向的社區發展也漸趨多元,而原本被列為登革熱警示區的崇蘭,在他的努力下躍為屏東的耀眼珍珠,全台知名的社區典範。
近年來他更致力於眾人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在無專職工作人員的情況下,蕭理事長以溝通協調的方式發展「專業夥伴」及「協力夥伴」,連接諸多公私平台,包括縣市政府、鄉公所、學校、慈濟、佛光山……等多方資源,希望建構崇蘭成為一個充滿能量的健康社區。而他更大的遠景則在行銷城市,希望將大家心目中的落後屏東,打造成文化生活創意城市,看似不可能的遠景,其實已成功在望,可從兩個例子看出。
一例,經由他強力介入溝通而成功的自縣政府手中保留了1937年建造的71棟日式眷舍,並描繪出「未來眷村文化園區」的藍圖,不僅保留了屏東人的歷史記憶,也讓大片土地不致淪為財團謀利的俎肉。第二例,則在屏東地價最高的市中心區保留下市公所舊建築,並脫胎換骨成屏東文化美術館,緊鄰太平洋百貨公司。沉默的文化力量與激進的消費文明近在咫尺,令人玩味,也令人感動佩服。崇蘭社區提供了非營利組織參與政府公共事務,地方行政社造化的思維,收穫良多!

自然農場──「我最害怕的是附近的核能發電廠」游盛豐的隱憂
義工夥伴們對秀豐自然農場的主人游盛豐先生印象極為深刻。
一眼望去,兩甲多的農場十分「自然」,雜草蔓生,主作物為番石榴,不見太多其他作物。原本是花農的游先生,後來轉型為有機栽培,卻發現有機耕作無法真正解決農作的問題,多方思考後,力排眾議,他決定讓土地回歸它原本風貌,而選擇自然農法。有如日本堅持以自然農法種植蘋果的木村阿公,游先生也度過一段年收入不超過18萬的窘境歲月,直至去年產品配銷主婦聯盟才漸趨穩定。
「前面三年幾無收成,但是現在我的土地鬆軟,豪雨之後也不會積水。大自然的食物鏈非常奇妙,不要人為干預,病蟲害會自動減少,可免除對土地諸多不必要的汙染和傷害。」實戰經驗豐富的游先生,說起大自然食物鏈的常識遠勝農學博士的知識,我們宛如上了一課精采的生物課。
「我曾買一箱你們基金會的自然米,非常好吃!」游先生數次對我們的自然米說「讚」,添上一筆,算是廣告,不過目前缺貨,下次購買請早,以免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