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綠意盎然的微笑大道,來到有著番茄故鄉之稱的咬仔竹,眼前「老家」兩字佇立在路旁,轉彎進入「老家民宿」,迎接我們的是老家民宿管理員秀敏姐,將帶我們進入老家,探索往日情懷。
在民國八十三年,「老家民宿」的主人何燦淵經歷了一場大火,不僅燒掉了在高雄的工廠,也在工廠燒掉兩個月後,高齡88歲父親在睡夢中離開了,家中只剩下81歲的母親獨自一人,當時委託住嘉義的大姐照顧,何大哥每個禮拜都高雄、嘉義兩邊奔波。工廠要去大陸設廠還是回來嘉義?何燦淵最後決定回來照顧母親。因為母親年紀這麼大了,可以陪伴時間也沒幾年,六年後媽媽也離開了。何燦淵在母親離開後才真正踏入社區發展協會,著力於社區服務工作,為了落實社區營造結合產業觀光,民國95年在新港率先提供老家經營民宿,也開啟了老家新生命。
老家民宿,為一條龍的建築形式,在傳統的農村裡最常見的一般農戶建築,房屋構造屋頂有高有低,高的地方表示地位較高,所以是正廳,低的地方表示地位較次等,一邊是廚房一邊就是倉庫,而一條龍的建築一般來說房間數都會是單數,通常房子都坐北朝南,由東到西為廚房、大房、正廳、二房、穀倉;穀倉傳統用途是倉庫,也可說是財庫,最後一間則稱為五間尾,因為屋子就只有五間。
老家,是真正符合民宿規格,目前房間數三間,最多人數只能容納14位,不是隨時來都可以住,一定要事先預約。老家不只提供住宿服務,還扮演著社區開會中心,社區幹部閒暇時就會來這裡聊天聚會;正廳還設有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圖書,提供社區孩子有個閱讀的空間場域。
老家,常常接待來自北部的「待嫁女兒」,因為夫家在嘉義附近,不想去飯店,因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就尋覓到了這裡,在正廳上演拜別父母的感人劇情。而對旅人來說,旅館就是第二個家,「老家」有著自己的故事,老房子、老傢俱,結合豐富光影與農村風景,是探索當地的愜意基地,來這裡歇一歇,聆聽訴不盡的新舊故事,找尋回家的感動與記憶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