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基金會張董事長電話通知人在臺北的我,希望能當救火隊,準備在3月18日基金會董事會提名我接董事長,因為,本來準備選聘為董事長的戴主任請辭了。
聽到這消息,嚇我一跳,因為我已經和太太談好人生規劃。高老師接任扶緣服務協會理事長後,我以義工身份繼續協助基金會及扶緣永續經營,曾寫一系列有關交接的文章,期許基金會及扶緣順利交接;我也答應了高老師,負責扶緣建館的募款;另外,也答應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有關新港老人社區自主性長期照顧的書;更重要的,我當過行政院跨部會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召集人,921災後重建的執行長,以及13年基金會董事長,已經六十歲的將老的人,回鍋重新接董事長,是不是頭殼壞了!然而,同一天,基金會董事們,奉天宮何達煌董事長、李總幹事相繼打電話給我,傳達相同信息,他們盛情讓我感動!到底要不要接?我還有時間,或有能力接董事長嗎?假如接了董事長,我將要怎麼做?
成立於台灣社會解除戒嚴那年,存在至今已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基金會,其實是台灣社會的一項奇蹟,是許多在地及旅外新港人出錢出力辛苦經營的結果,也是新港人的驕傲,身為新港人,當然希望他可以永續發展,我實在不敢想像,假若因為我的拒絕,導致基金會後繼乏力、或消失,我實在承當不了這責任。
然而,台灣社會經過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演變,政黨輪替了兩次,時空環境已全然不同,基金會的運作要靠25年前那套,大概困難重重,而且,接任前必須了解基金會在2000年我離開後的變化,雖然2003年我再返鄉開業,2005年和高老師等成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一直沒有離開新港那群可敬可佩的義工,也熟知新港社區發展難題,但有關新港人對基金會的定位,基金會現時運作,解決問題及執行能力,這些年來,只有旁觀,沒有深入了解。至於許多過去和公部門、專業者、及相關團體的關係,也疏於經營,而困難重重。最重要的,就嘉義縣來說,以前大概只有新港文教基金會,如今社區團體山頭林立,資源競爭厲害,再好的關係也難派用上場。
就在考慮接不接的時候,心中浮現2003年三月返鄉服務時,921重建會同仁送我的一句話:回歸初心;提醒我,1987年當開業最煩忙的時候,為何跳進來和鄉親一起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二十五年我變了嗎?二十五年後新港社區的改變,是不是更需要基金會繼續投注心力?
多年來,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然後,又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我深知:個人能力的有限,及團隊合作潛力的無窮!為了新港的美好未來,於此關鍵時刻,我祈求鄉親的寶貴意見與支持。
3月18日董事會,承蒙董事們厚愛,又接任董事長,我心中有兩件事須先作好,一是培養接班董事長及相關人才,我算是「看守」的董事長;二是協助基金會重新定位與凝聚內外共識,找出那些是該作且能作的項目。
幾天來,陸續聽了董事們、義工幹部、鄉內長輩、別墅好伙伴的意見,並和館內同仁開了兩次工作會議,以決定最近工作的優先順序,我發現館內專職秘書比12年前我離開時更專業,更有效率,但是,多年來僅在新港工作,需要新的文化刺激,也需要一些休息來調整心情與體力,更重要的,需不斷學習。
3月26日和淨港義工隊隨大甲媽祖遶境隊伍掃地,心中感觸良多,這項持續參加二十幾年的工作,讓我警覺基金會到底還有那些核心工作?募款?圖書推廣?義工培訓?或其他?而怎麼做才可吸引義工參與,增加認同?這些都是我現階段必先釐清的地方。
因此,懇求鄉親們一起來看守基金會,讓已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基金會可持續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