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青春少年行

【231期】新港小孩的夢

作者:整理 本刊編輯室

前言/戴秋寶(本刊編輯委員)
今年初,聽說有一群在地青年集資在鐵路公園播放一部紀錄片「牽阮的手」,當晚北風呼呼,帶著一群小孫子前往探個究竟。現場觀眾不多,凳子只坐了一半,年輕人發給大家暖暖包,他們的用心不僅溫暖人們的心,還要溫暖大家的手心。知道他們是新港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新港誼〉早已卸任的成員,心裡很好奇,於是利用過年期間召集他們,想聽聽他們對社區事務的看法。當天到場有五位青年,分別是已經有幾年社會經驗的陳孟祥、林致遠、王昭雅,以及在畫室兼課的張仲任和研究所畢業即將入伍的徐家瑋。
徐家瑋說:「紀錄片播放需要五萬元,我們向學校教授募款一萬元後,就回到新港向過去辦活動合作過的安琪兒幼稚園、老師募款,後來遇到黃文淵藝術家帶我們到別墅聯誼會,在場的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永華和財務長林嚴山,二話不說各捐5000元,一下下就把經費湊齊了,連葉執行長說不夠的她來付的機會都沒有。」徐家瑋說他當初唸研究所就是為了希望未來對故鄉做更多事,而選唸相關科系。一腔熱情的他感念去年中秋節,他們發起辦理召集「新港誼家族」聚會烤肉活動,參與的人非常熱烈,從第一屆的新港誼元老到現在,即使無法參加烤肉活動的也趕過來看看家族兄弟姐妹。
他們的心中都懷有對故鄉的熱愛與期待,現在的他們已經有能力主動為社區做事,就像播放影片和彩繪那一大片已經褪色的牆壁,他們把愛塗抹在點滴的事物上,聽他們的心聲,隱約未來社區的一股新生的活力已經蓄勢待發……


我有一個夢/張仲任(曾任新港大專青年義工)
新港,這個認識二十幾載的故鄉,看著她的成長與蛻變,是如此的開心與感動。
我有一個夢,幻想新港無限可能,我想像奉天宮後街那漂亮的彎曲小巷經過改造,透過可愛的壁畫和小小的雕塑裝飾與燈光營造,呈現出如同彩虹眷村般的獨特景點,吸引更多人來新港。而座落期間的「新港戲院」經過整理開放,成為鄉民們放學、工作後或放假時,可前往觀看影片的地方,讓戲院風華再現,而其中的觀念更成為鄉村的創舉。
我有一個夢,想像每年一二月休耕季節,新港聚集農夫們的力量,將大片大片光禿禿的農田撒上油麻菜籽,讓金黃的地毯舖滿鄉間,趁勢舉辦油麻菜花季,經由出租腳踏車與相關的細節規畫,連結起新港市區到板陶窯之間,擴大觀光腹地吸新港‧微笑的故鄉11引大量人潮,營造優質的商業環境,增加青年返鄉創業的機會。
我在腦中、在心裡勾勒著關於新港各種天馬行空的夢,看似如此不切實際、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天高地厚,確是如此美好。或許,只需要多一點點改變的勇氣、愚公移山般的單純信念、以及不計功勞名聲的成全,夢,就能離現實更近一點。


我想在家鄉工作/陳孟祥(曾任新港大專青年義工)
「你從哪裡來?」相信很多新港的年輕人都會驕傲地說我是新港人。有些人會羨慕的說你有個可以驕傲可以喜愛的家鄉真好,而有些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新港,但只要他們有來過,都會漸漸地喜歡上這個地方。
常跟新港的朋友相聚時,聊到我們的未來和夢想,甚至聊到了以後大家都老了,子孫滿堂的時候,我們都還是聚在一起,一起生活。大家都很喜歡新港,不想離開新港,但一出社會,面臨到第一個事實是──留在新港可以做什麼,新港有什麼工作可以做?大家總是無言以對。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留下來,但剛出社會,會有一番野心跟夢想,想要拼出點什麼,想要賺大錢,也不可能幫忙家裡的小店面或種田,因為那在長輩們的眼光中意味著沒出息。
退伍後,我待過麵包店、餐廳內場,甚至因為工作煩躁而回憶起墾丁的悠哉,因沒在外縣市生活過,想要換個新環境試試,連住處跟工作都還沒找,就毅然決然地提出辭呈,直接衝去墾丁先投靠朋友再找工作。相信大家都知道墾丁的美好,我很喜歡那邊的悠哉,去墾丁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賺生活。但再喜歡,墾丁終究只是個觀光地區,人情味和人文氣息是不夠的,所以還是會想起新港的美好。台東我也待過一小段時間,在台東生活又更棒了,台東更讓我有回到家鄉的感覺。
在墾丁和台東,總想著為什麼這兩個地方薪水都不高,但為什麼卻可以吸引這麼多年輕人來這邊工作甚至是打工換宿,只要提供食宿和一點零用錢就可以了。其實他們在學習怎麼享受生活,而不以賺錢為目的,一群人可以一起做著想要做的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朝九晚五,也沒有許多的舊慣念。而且不工作時,也有許多事情可做,非常充實,不是今天去哪晃晃,就是那邊朋友需要幫忙。
如果,新港稍微學著墾丁或台東一樣,發展出屬於新港的觀光景點,讓人想到新港就可以馬上想到可以去哪玩去哪參觀。或是類似有台南「老屋欣力」那類的老屋改造和特色小店,也有好吃的小餐館或溫馨又好喝的咖啡館可以讓人家待上一個下午。漸漸的大家都知道這小鄉下的美好以及濃厚的人情味和人文氣息,有了這些會不會無形中增加許多就業機會,並且真正的漫遊新港呢?我期待著!


夢想不用出走/王昭雅(曾任新港大專青年義工)
「夢想不用出走,故鄉就是那個會讓人想一直回去的地方。」忘記在哪一個宣傳廣告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卻完整的詮釋了我的心情,為什麼會願意待在新港、為什麼會這麼喜歡新港,很多人這樣問著我,沒有為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故鄉;因為我享受在這邊的一切,生活的步調、居民的熱情、可口的美食、淵源的文化以及熱血的義工和朋友們。
待在這個地方二十多年,隨著時間新港一路成長茁壯,地方的文化觀光不間斷在發展,我也想要助一臂之力,以我能做的到的方式,我在思考著。地方的觀光若要做好,背後需要強大的文化底蘊支持,問題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了解呢?連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
於是我天馬行空的想著如果學校願意將鄉土文化課,搭配著地方文化特色實際的走訪,並藉此培育出「小小解說員」,讓小朋友上課不只上課還可以深入了解家鄉並產生認同感。或者「小小解說員」也可以在新港變成一個職業,當有參訪團體來參觀時,解說的是一位國中、小的學生,聽的人會不會覺得對方年紀這麼輕,對地方懂得這麼多,是不是也應該要更認真的聽他到底在解說些什麼。小朋友也得到一個小小打工的機會。再來,廟後以新港戲院為中心那一整個區塊,裡面蘊藏著許多技術快失傳工匠師,經過整理和規劃搭配著蚊子電影(新港戲院的重新開張),播放著小成本的國片讓藝術有展出的舞台、居民有娛樂的地方,也可以轉變成新港的獨特景點。
文化觀光的發展需要耐心與時間去經營,先了解傳統淵源再來創新改造,與其帶(終究會花完的)錢來這邊,倒不如為地方帶來(永續經營發展的)信心更為重要。


「新」之所嚮/林致遠(曾任新港大專青年義工)
曾經,我也跟一般鄉下小孩一樣,對於繁華的都市有種嚮往。不同於平常生活的環境,便捷的交通、林立的高樓大廈、先進的科技、形形色色的人群,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時光荏苒,繁華的都市依舊還是充滿著魅力,只是這個時候的我,也許是對這樣的繁華多了解了一點,縱使大家都說在都市生活會有較好的「發展」,卻似乎也無法給我更多、更強烈的吸引力。
不過,脫離學生身分的保護傘,正式踏進社會之後,不可避免的現實考量倏地出現。這個年紀的我們,有滿滿的理想與抱負,總希望能夠好好地為這深愛的家鄉貢獻點什麼,卻又礙於現實環境的不得已,出走或留下,拉鋸兩難。
新港,一個平凡的小鄉村,透過在地的力量與信仰,努力爭取能見度,在傳統與創新的衝擊中,默默地展現其韌性與生命力。我們何其幸運,在眾多前輩的努力新港‧微笑的故鄉13耕耘下,我們得以從小浸淫於豐富的藝文氣息中成長,進而培育出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們隨著這片土地成長、改變,心中也滿懷期待夢想中的「家鄉」~一個讓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的呵護著、愛著的地方,總有一天能成真。


結語/徐家瑋(曾任新港大專青年義工)
微笑的故鄉──新港,25年前以「不讓下一代變壞」為願景,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使我從小在充滿文化、藝術的環境中長大,也因為這樣的影響之下,加入了新港文教基金會當義工;大學時期,因為本身學藝術相關科系,結合所學運用在地方周邊環境,當時從牆面改造起,以老牆彩繪凝聚了一群在地青年,在艷陽下揮灑著色彩;甚至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的藝術裝置,由我們年輕人天馬行空的亂想,由我們主控所有的藝術裝置設計施作。
地方給了我們這群青年一個發揮的舞台,可以盡情的展現大家所長,為地方服務,一直抱著「感恩」、「回饋」的心。也因為對地方有份情感,結合所學繼續在研究所專研有關文化創意產業如何結合社區發展等,思考新港目前發展的現況,如何更進一步的發光發熱。
新港文化、歷史、宗教、產業皆發展的有聲有色,如何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下,如何將社區資源整合,以一個大家園的型態,發展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未來,新港持續朝向文化觀光、宗教觀光發展,在這樣的發展情況下,社區在軟硬體上是否都已經準備好了。當人潮進來了,一昧的向「錢」看齊時,很快的將會流於通俗化,而在地特色將會被埋沒。新港擁有豐富的農產業,足以代表走向國際;有傳統藝術──交趾陶、剪粘,足以當作國家交流時的禮品;有香藝產業,將香的獨特性發展多元的形式,打造品牌;有宗教文化,傳統陣頭與國際接軌;有長期推動的藝文展演,從平常生活中提升居民生活美學……等等。一個小鄉鎮,可以富有這麼大量的文化素養,是相當難得的,如何持續保存在地性與獨特性,是新港各產業持續努力的方向。

番外篇

另類的「別墅」──王家客廳 /徐家瑋

記得六、七年前剛加入新港大專生聯誼會時(簡稱新港誼),不論是活動結束後或是老朋友相約,大家共同的默契都會約老地方見。當時的老地方是鐵路公園,常常聚集一群新港孩子,可以聊學校的課業、社團,可以聊寒暑假營隊,可以聊感情……無所不聊、無所不談,是讓一群孩子培養情感,凝聚思想的地方。
在王家姐妹〈王昭雅、王昭琳〉加入新港誼時,一如往常的相約老地方,通常一打開大家的話匣子,就會有聊不完的話題,談笑之中時間也就到凌晨,常常附近的住戶人家出來察看,就告訴我們該回家了。
四年前,王家的爸爸媽媽擔心女兒這麼晚在外面的安全,就提出他們家的客廳,可以讓我們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暑假還怕我們太熱,特地裝設冷氣;晚上他們外出要回家,還打電話回來看我們是否肚子會餓,準備宵夜讓我們填飽肚子。把我們看成自己的孩子般的呵護,我們也都稱王家爸媽為「乾爸、乾媽」。
王家客廳,不僅是談笑娛樂的地方,也常常讓一群孩子做夢、築夢的地方。每次從各學校回到新港,大家都會有共同默契,一通電話、一則訊息,都會往王家客廳聚集,有時王家爸媽也會一同加入討論的行列,告訴我們方案、給我們方向。記得上次,一群孩子看完「牽阮的手」的電影回來分享,我們正在討論是否要邀請來新港戶外公演,在旁的王爸爸就說不錯啊,他可以去跟誰誰誰募款,當時讓我們這群孩子激起我們更要去完成的夢想。
在新港,最大的特色就是不論在哪個年齡層,都有一群為地方做事的義工,二十幾年前到現在,都有一個讓新港人下班後喝酒聊天談故鄉的地方「別墅」。現在一群在地青年,也將「王家客廳」當作另類的別墅,但是共通點都是想為我們所愛的微笑故鄉─新港,可以盡一點心力,我們持續築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