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5年,我就讀小學五年級時,新港有「明星」及「新港」兩家戲院,當時因為家境不好,只能在散場前十分鐘去看一小段免費的戲尾,那時候已經是蠻期待的消遣了。如果存夠錢,一年中能買票進去看一、二場戲,或是遇到大節慶如媽祖生日,在廟前廣場看免費的戲,則算是生活中最大的娛樂和享受。
民國60年代,由於台灣經濟起飛,除了個別家庭經濟狀況改善外,也產生不少的富翁,因此酬神戲也增加不少。經常可以在大小廟口觀賞布袋戲或歌仔戲的演出,尤其在大家樂風行的時候,竟然在一家小廟附近,有超過一百家野台戲同時上演的盛況。
民國70年代,由於科技進步,電視普及,幾乎所有的視聽娛樂都進到家庭,造成戲院關門,布袋戲與歌仔戲團幾乎凋零殆盡。碩果僅存的戲團為了吸引觀眾,竟然出現當街演出脫衣舞的荒唐現象。新港文教基金會草創時期,為了對抗這股歪風,自國內引進了很多著名的藝文團體蒞鄉演出。除了造福很多新港及附近鄉鎮的民眾外,也不斷的累積經驗,奠定了後來舉辦國際藝術節的基礎。
民國80年代,中央政府為了擴展國際交流空間,鼓勵縣市政府舉辦小型國際藝術節活動,因為當時嘉義縣尚未成立文化中心,就情商本會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當1998年第一次在新港這個小鎮舉辦國際藝術節時,確實引起相當大的震撼,真可謂盛況空前,也大開鄉民的國際眼界。也由於大家的強烈期待與要求,本會已經舉辦過五次的國際藝術節。
今年十一月19日及20日,「2011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最精采的戲碼,即將於新港鄉大公園上演。共有4個外國團隊,20個國內團隊,70幾個具有藝術與鄉土特色的攤位,還有街頭藝人、藝術裝置、熱鬧踩街等。並有30個接待家庭,300多名義工一起參與這場三年一次的社區藝術嘉年華會,請您千萬別錯過!
同時,也在此誠懇的拜託新港的鄉親朋友,主動打掃及美化自家及附近的環境,並以親切自然的微笑來迎接國內外的嘉賓,讓「淨土新港」和「微笑故鄉」的招牌,能伴隨豐盛的藝術節饗宴,讓所有人留下永恆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