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戴姐姐專欄

【224期】且看藝高師生揮灑一片天!

作者:林瑞霞◎新港藝術高中家長會會長

3月底起至4月是放榜時刻,也是台灣教育最特殊的「升學掛帥症候群」的開始,大家都關心「藝高」今年考得如何?尤其學校連著錯過兩波媒體報導,讓很多鄉親更納悶,是否考得不好?其實不然,且不說1/3的學生超過50級分,另有數學滿級分一人、社會滿級分兩人,都不簡單;至於繁星上榜27人,以本校一個年級6個班,今年畢業人數198人,換算比例,幾乎是七個就上繁星一個,比例之高,算是奇葩。而且所錄取的公私立大學,橫跨文、理、法、醫、工、教育、景觀、服裝設計……,藝高師生的表現,真是帥呆了!但總有人喜歡這樣比:「騙誰?你們會比嘉中、嘉女好嗎?甚至比竹崎高中呢?」「你們有幾個台清交?」
不禁想起4月16日,到輔仁中學聆聽作家吳祥輝的演講「發現孩子的軟實力」。四、五年級生對他那本經典之作「拒絕聯考的小子」當不陌生,他另外幾本書「經驗芬蘭」等也都是暢銷書,他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因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愛你一輩子」特別邀請他為講師群。
當天他特別分享當年求學的心情故事,他說:台灣的教育就是喜歡比分數、比排名,當年在建中,以國文為例,月考成績一出來,班上滿分的至少一半,反而被視為文學才子的他,只考83分,第二次月考,85分,從此同學再也不將他放在眼裡,「可是我現在是我們同屆對社會最有影響力的人!」更重要的是,不少老同學,尤其那些被視為第一志願的醫生或創業企業家,常抱怨他們過得並不快樂,「但我不是!我喜歡表達意見,抒發思想,我一直在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
可惜,即使到今天,許多大人要孩子照著他們的希望及社會的功利價值,選擇科系,卻不問那是否是孩子所喜歡的,「喜歡的事,才會一直想做下去,是吧?」他得出的結論是「問題出在大人的價值觀」,在場聽眾不禁笑出聲來!
以這次學測成績為例,藝高的孩子們表現了整體均質化,從而顛覆了學校刻意能力分班的扭曲;發揮生命的想像力、創造力,呈現自我生命特質的表現,更勇於承擔自我的選擇,以行動落實到「藝術」的特質,例如曾擔任班聯會主席的陳俊廷同學,從高一就立志以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為第一志願,亦有人以北藝大戲劇為第一志願,更有以元智機械為首要目標。當大人還在「醫科的搖籃」、「台清交」排序迷思,國際上看重的競爭軟實力已在藝高萌芽,只待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