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奧地利的mail(電子郵件) 很開心這次暑假回去成為韻如姊姊「2010作食人繪影聯展」的主角之一。非常謝謝我親愛的家人,他們每日在田裡辛苦的耕作,提供及支持我在美麗的奧地利學音樂,家人溫暖的愛孕育在我內心深處,讓我覺得十分幸福,也格外珍惜。
但是漫步在歐洲美麗的城市,心中念念不忘的卻是台灣的美與人情味。我是個在鄉下長大的野孩子,以前總是騎著車在新港的大街小巷亂闖盪,在田間撒野、吶喊,或到榕樹下找老人開講, 到田裡找媽媽……即使出國已邁入第10年,故鄉的一景一物始終在心中迴繞不去,在異國,我發現自己更愛、更珍惜、更想去探索新港,甚至整個台灣。
在此與您分享我心中的夢想──我想當個「農村音樂家」,帶著我的音樂去環島。如果明年順利拿到碩士學位,計劃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個人帶著自己的專業,探索台灣各個小角落,為台灣這塊土地努力的人和一些被忽視的人表演,表達我的尊敬與關懷。包括深山的原住民、田園辛苦工作的農民、沿海漁夫、老人院、孤兒院……用愛和歡樂的心與更多的人分享。他們不應只是默默耕耘和瑟縮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我要讓美麗的樂音跳動在他們心中,帶給他們歡笑。對我來說,看見人們燦爛笑容的喜悅,勝過購買世界名牌的滿足,我愛台灣人,我要用音樂向他們致敬。
每年我利用短短的暑假回國,內心深處的熱情,就如同夏日艷陽,不斷灼燒與激發,我極想回饋哺育我長大的這塊土地,我愛新港這可愛溫馨的小鎮遠勝過歐洲古堡。但是我要演奏的並非都是歐洲偉大作曲家的作品,我也不需要演奏大廳,我只是極單純的想要用音樂和大家談心、做朋友。歡迎更多與我相同夢想的人,一起用愛來守護台灣,讓愛和歡樂的音符跳躍在台灣所有的小角落。
鄭立志和鄭妙音兄妹
布幕上跳躍著畫面,背景不是稻作就是蔬果,只是主角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面孔──黝黑的老農,而是一張張年輕充滿活力的面孔,鄭妙音就是其中一位。銜命訪談妙音,但是她在「作食人繪影聯展」的隔天就已離台飛奧地利。學音樂的女農實在令我好奇,經輾轉探聽才知原來妙音是我在國中曾教過的學生立志的么妹,所以我約了立志問個明白。
其實74年次的妙音只是「插花式」(偶而為之)的女農,她在國中畢業之後,因為習琴老師的推介而到奧地利學習音樂,主攻鋼琴和長笛,每年暑假回國就幫忙家中農事。「我們是基督教家庭,家中四個女兒都有拜師學琴」,妙音爸爸鄭揚欽先生曾是昔日共和村一個教友組成的樂團中的喇叭手,也曾率先經營北港及新港一帶的第一部電子琴花車,因為這樣特殊的背景,他鼓勵及全力支持孩子學習樂器。「不管是什麼宗教,都應該發揮信仰的力量,約束自己不作惡,才不致讓生活變調」見過外面花花世界的風景,他選擇回歸田園,專心務農,而五甲多的田地後繼有人,由獨子鄭立志夫婦一肩擔起。
62年次的立志也是基金會98年「作食人」的主角之一。自雲林工專電機科畢業,當完兵之後他就回新港當一名專業的年輕農夫。自小課餘就在田裡幫忙的他,一點都不排斥下田的工作,而且耳濡目染父親多角經營農田的方式,立志十分篤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我爸爸除了種稻、菜之外,也做代工,他購買插秧機幫人插秧,增加收入。我覺得政府缺乏農業長遠的扶植計劃,台灣農民要不是有老農津貼和健保優惠,大概無法生存了。所以農民不能像以前那樣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年輕人求新求變,十多年來,立志對農作、對自己都按部就班的規劃和努力,現在他一方面從事較精緻的網室農業,另兼四輛運送冷藏蔬果車的副業。其實,鄭家父子在新港農界已小有名氣,而鄭揚欽為了愛子選擇務農也思索出不同的耕作方式,開始搭建高成本的溫室,幫助立志走一條較為穩妥的「農路」。
幸福洋溢 一家和樂
「你對價格的期待,必須反應在你的工作態度上,而且市場會給你一個合理的定位」,目光堅定,充滿自信的立志說出他經營農事的心得。溫室農作雖較不會受到天候的影響而讓收成相對穩定,但是卻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及良好的技術管理。稻米、洋桔梗花、小蕃茄、美濃瓜、無子西瓜輪番種植,都採取重質不重量的理念,一忙起來,父母及兒媳一天工作高達15小時以上。「我們立志和媳婦很乖,肯吃苦,女兒們也懂」,鄭揚欽的語氣中充滿著欣慰,他前不久因骨刺開刀而留在家中幫忙照顧外孫。中場休息時間回家喘一口氣的鄭媽媽,談到妙音,笑著說「她呀都跟她大嫂講電話, 一談都很久,不知在說些什麼?」姑嫂像姊妹,無所不談,讓鄭媽媽快要吃味了呢!一家和樂的氣氛,不言可喻。而我終也才明白,妙音的信函中,為何對人、對家鄉、對台灣充滿濃濃的熱情與眷戀,一個溫暖、充滿愛的家,永遠是護衛孩子前進的最大力量,立志和妙音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