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年多的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從一開始的身心障礙者服務,一路走來,發展到老人、新住民家庭,更重要的,今年終於跨出新港;這些服務工作,皆需要眾多志工同心協力,才有可能。12月27日是我們所有可敬志工的聚會,分享彼此經驗,組織,推選團長,及選舉各組組長的好日子。看到大家熱烈參與,快樂分享志工之愛的情景,令人感動不已。
這是扶緣成立之後的首度志工大會,也是扶緣志工成立組織,共同學習的開始。以一個社區型基金會──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附屬單位──扶緣殘障聯誼會,開始發展,扶緣和一般社會福利團體最大不同在於:扶緣無法專注於單一項目或單一障別的服務工作,必須面對社區中各式各樣的服務需求,因此,扶緣的志工,不僅需要服務熱情,更需要學習成長。
以簡單的獨居老人送餐為例,不是僅僅將仍然溫熱的便當及時送達,還要考慮送餐對象若有糖尿病、高血壓、牙齒脫落……等慢性病時,需因人不同,注意飯粒會不會太硬,是否太鹹、太油或量太多,這是需要醫學知識的協助;若便當一連幾天沒吃完,需具有社工員的服務技巧,敏銳觀察,耐心溝通,以及時發現原因;若阿公或阿嬤,拒人千里,面無表情,需具心理治療師的溝通及診斷技巧,來打破僵局;另外,送餐同時,還要小心觀察居住周遭的生活環境:有沒有什麼東西老人容易絆倒?會不會電線走火?瓦斯關好嗎?逃生路線有否障礙?甚至檢查藥袋,是不是按時吃藥,而且吃對藥;光是一個送餐服務,需要如此多的專業知能?何況其他更為複雜的服務工作。
所以,志工的培力工作(Empowerment),是扶緣成長與否的關鍵所在。
本次志工大會,選出高燦老師擔任義工團長,陳義燦先生及宋明晃老師分別擔任副團長,他們都是基金會時代開始參與服務,資歷近20年的老志工,如何延續新港的志工文化,再創扶緣服務的新精神,他們三人是最佳人選。志工團設七個服務組,由志工選出各組組長分別如下:一、關懷訪視組:蔡榮展先生;二、健康促進組:何碧森先生;三、文書資訊組:周家興先生;四、庶務活動組:董秋英老師;五、新住民服務組:穆雅妮女士;六、送餐服務組:林麗美女士;七、環保生活組:楊燕敏老師。他們皆是長期默默協助扶緣工作的一時之選,是志工中的志工,也是精進扶緣服務工作的骨幹。
老人人口比例已是全國第一高的嘉義縣,面對加入ECFA之後,對傳統農業縣的產業威脅,以及今年全國稅收短少二、三千億,對社福預算的可能排擠,扶緣的服務工作,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時除了志工本身的培力,如何凝聚、激發、發展志工團的整體力量,是扶緣未來要走的方向。
觀察27日下午的志工大會,雖然平常分散於新港各個不同角落,彼此互不認識,但是,或許志工身上散發的頻率類似,基因相同,一下子便融成一體,成為可以一起工作,一起歡笑的大家庭。在大家選出團長、組長的角色分工後,我深深期望,扶緣志工可更具體落實由下而上的草根精神,例如:令人敬佩的嘉義縣燙髮公會成員,他們主動加入扶緣健康補給站,到村落幫助鄉內老人理髮,豐富老人服務的內涵;另外,「扶緣ㄟ店」也是環保生活組志工及多元工作人員,不斷自行開會討論,研擬方案,一針一線,一步一腳印,讓「扶緣ㄟ店」成為新港商圈的一大特色;我更期望,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讓扶緣志工團成為學習型組織,也是創新型團體。
志工的服務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布施。 世尊於「金剛經」內,一再勉勵眾比丘:「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布施是學佛的初步,同樣道理,志工工作也是善念的開始,期望每位扶緣志工發自初心的善念,可在扶緣大家庭中彼此交流增進,然後,醞釀成一股暖流,在志工的發心間迴蕩成長,凝聚成巨大洪流,以吸引更多的新港鄉親的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