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奉天宮西側,新民路上的「扶緣ㄟ店」,前面是棟伍、陸零年代左鄰右舍合建的水泥磚造二層樓房,後面是有近百年歷史新港大街傳統建築的側廂房,除了義賣鄉親捐贈,或回收的二手衣物、玩具、小家電、書籍、日常用品……外,亦有新港阿公、阿嬤級義工精心製造的手工藝品,及和其他弱勢團體聯合行銷的藝術精品;經近半年試賣,將於10月18日早上,正式開幕。
其實「扶緣ㄟ店」對新港來說,並不是什麼料想不到的創舉,只是沿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立初期所秉持的「愛物惜福」、「敬天愛人」的理念。過去21年裡,新港義工不斷思考如何「田野撿拾農藥瓶」、「廚餘回收」、「淨港計劃」、「自然農法」、「漂流木裝置藝術展」、從「廢棄火車站」到「鐵路公園」……,碰到新港環境面臨污染威脅:如台塑中洋工業區內ABS廠的致癌廢氣的排放;必成工廠爆炸的生命威脅;北港溪畔板頭村旁的非法掩埋……,鄉親會群起奮力抵抗,保護家園。「扶緣ㄟ店」是義工們多年的學習與醞釀,希望從日常生活出發,找回傳統農村的勤儉美德,在地球資源耗竭、氣候暖化、天災頻傳,可能在四、五十年內威脅人類生存時,可以由下而上從最根本的社區生活中,找尋先人在千百年農村生活累積的智慧,重新發現回收再利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杜絕現代社會的浪費,過一個迥異歐美工業化國家的生活,以扭轉人類過度開發對地球的傷害。
最近,中央研究院李遠哲前院長在國家衛生研究院演講提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於2007年4月6日的報告提到,全球暖化效應較過去預測要嚴重許多,2050年左右,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攝氏2度至3度。在平均氣溫升高2度的狀況下,全世界缺水人口將達20億,有更多的人會因為營養不良、疾病、熱浪、旱澇而死亡,有20%至30%物種將瀕臨滅絕,而物種的消滅,意味著人類將從地球消失。2001年台灣碰到桃芝、納莉風災,2005年美國紐奧良的卡崔娜颶風,今年8月的莫拉克颱風,降雨量一再打破紀錄,就是明證。探討其主要原因,乃由於人類在短短一、二百年內,工業革命後,從依賴陽光生活到完全依靠礦物燃料來製造生活所需,從人是大自然一部份的「天人合一」,到誤以為「人定勝天」,無窮無盡地掘取並浪費地球資源,讓礦物質原料(最多是汽油)產生的CO2污染排放,已無法由森林、珊瑚礁的生長來吸收,如今地球已走到生存與否的關鍵時刻。
讀完國家衛生研究院322期電子報有關李前院長演講的報導,內心非常沉重,也非常恐慌,雖然基金會及扶緣多年來持續關注環保議題,但是,先人百年前於新港地區所過的生活方式,那種能夠自給自足、零污染、零排放的永續生活的方式,卻一直被現在的新港人忘記,也未曾教給新一代新港人,「扶緣ㄟ店」正是學習這種簡樸生活的開始。
因此,在此呼籲,不管在地,或旅外新港人,大家一起來:
一、捐出家中堪用但目前不再使用的衣物給「扶緣ㄟ店」義賣,經由義工們清洗、整理、重新包裝以等待新的主人。義賣所得完全用來服務新港弱勢鄉親,包括身心障礙者、新移民家庭及獨居老人。
二、將「扶緣ㄟ店」轉型成鄉親共同學習早期簡樸勤儉農村生活智慧的所在。期望新港的阿公阿嬤們,能從幼時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中淬取智慧,如:竹編玩具、草作樂器、如何全豬全雞利用、冬暖夏涼的住宅智慧、清心寡慾夠用就好的生活哲學等,以傳承後代;更期望新港各行專業,包括最先進的科學研究者,提供節能減碳的最新技術與觀念,大家一起來學習。
三、造成現時環境污染嚴重的塑膠袋、農藥瓶、石化製品……等,大家集思廣義,想出創新可行的回收再利用方式,透過「扶緣ㄟ店」的彼此觀摩學習,變成鄉親生活的一部份。
四、新港的社區工作,從基金會到扶緣,歷經「本土化」、「社區化」、「學習化」、「國際化」、「產業化」、及「福利化」的過程,如今藉由「扶緣ㄟ店」,正式宣告「低碳化」的開始。希望新港有昭一日可成為全國「低碳」社區的典範。
20年前,新港義工開始跟在媽祖遶境進香隊伍之後,淨港掃街,這份「環保那作好,媽祖會呵咾」的發願工作,每年僅清掃一次,影響有限,如今「扶緣ㄟ店」開張,期望新港鄉親,天天『愛物惜福(扶),結善「緣」』,發揮「扶緣」精神,落實日常生活,貢獻些微力量,由自己做起,集合眾人力量,減少地球暖化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