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社區論壇

【203期】德國交流十週年

作者:張瑞隆◎本會董事長

9月11日凌晨4時30分新港國中國樂代表團一行12人,出發前往德國布蘭登堡邦上哈維爾縣,參加該縣舉辦的第十屆國際青少年聚會,此次從高雄機場搭機,經過了香港、法蘭克福、柏林三個國際機場,飛行了10228公里,歷經了25小時,終於在德國時間11日晚上11點30分(台灣時間12日早上5時30分)抵達目的地,對於每位參加的同學,都是很新鮮的經驗,而這是我第四次帶隊前往該地,有點回到故鄉的感覺。
上哈維爾縣舉辦國際青少年文化聚會剛滿十週年,該縣縣長Karl-Heinz Schroeter, 在各國領隊的歡迎餐會上,明確的表示,該縣之所以舉辦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主要原因是1998年該縣派了Sommerfeld的Butterfly及Leegebruch的Dancepoint二個舞蹈團來台灣新港參加「國際兒童藝術節」,受到新港的啟發,而於1999年開始舉辦此項活動,而上哈維爾縣已經三次組隊到新港參加國際藝術節,新港則是第四次參加該縣的國際交流活動,此番話令在場的賓客印象深刻,也讓新港與有榮焉。今年6月本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以228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的身分訪問該縣時,縣長慷慨贈送高3公尺、寬2公尺、厚30公分於1989年拆除的柏林圍牆給228基金會,目前已經運送來台,這是亞洲唯一得到這分珍貴禮物的國家,該縣與新港深厚的友誼,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交流活動共有芬蘭、立陶宛、波蘭、捷克、美國、台灣等六個國家將近80名,及德國當地好幾百名學生參加,由於各國代表團的食宿、參觀、表演活動都在一起,藉由彼此的交談與互動,真正達到聯誼交流的目的。尤其,不管踩街或表演活動,我國的大面國旗都會出現在會場,台灣駐德代表處的人員也會參加,在沒有邦交的國家,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藉由文化活動達到外交的目的,也是國際交流的另一種收穫。
十天交流期間在德國的所見所聞,個人有所感觸也對政府有一些建議:
1、建立行人穿越道的權威
先進國家都有以人為本的路權觀念,汽車會禮讓行人,尤其駕駛人經過行人穿越道,一定減速慢行,並讓行人優先通過。反觀台灣,行人經過穿越道總是戰戰兢兢,政府除了宣傳與教育外,一定要大幅提高汽車在行人穿越道肇事的責任,才能建立行人穿越道的權威,保障行人安全。
2、全面闢建自行車道
德國到處看得見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是節能減碳又可健身的交通工具,環保已是各國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政府應全面規劃自行車專用道。
3、重視高職體系的教育
德國對於無法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生,提早實施職業教育,並建立完整的證照制度,以培養終身受用的一技之長,台灣如果這麼做,除了可以減輕升學壓力及人盡其才外,也可以提高公共建設的品質。
4、加強資源回收工作
德國非常重視資源回收工作,塑膠製品都以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材質,以方便分類回收再利用。回收筒的投入口也設計不同的顏色與造形,讓民眾容易區分,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5、重視青少年國際交流活動
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已是國際趨勢,政府應做前瞻性的規劃,寬列經費補助這項活動,讓更多的青少年參與,以擴大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