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開業28年,心中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到底我的治療、醫囑,對病人有否幫忙?多年反省,特別最近五年來,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到新港學習,教學相長結果,我最後的結論:實在不多。
不多的原因是:像我這類地方社區型診所,缺乏特殊診斷設備,一些需要進一步檢查方可確認的疾病,幫不上忙;對診斷出但需要開刀、化療、放射治療……等特別療法的疾病,無能為力;對懷疑細茵、病毒、黴茵……等感染,需要用到第二線,甚至第三線藥物,健保局不準;至於一般感冒,不需要什麼藥物,休息幾天,病人通常可以自然痊癒。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服務鄉親,善盡醫療專業者的責任。
多年新港行醫的經驗,我發現有些事對病人非常重要:幫忙鄉親了解,在什麼情況下較可能罹病;生病後,應如何面對?提醒鄉親身體罹病後的可能變化?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同樣疾病再度發生。
也就是說,我要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對社區常見的疾病,培養足夠能力協助鄉親;一、健康促進;二、如何經由各種方法預防疾病發生;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四、減少併發症發生;及五、儘早恢復健康快樂的社區生活等等公共衛生所謂「三段五級」的預防策略,來促進健康。
1987年,解除戒嚴前後,台灣中南部出現大家樂賭博遊戲,許多鄉親沉迷其中,患得患失而出現所謂「大家樂症候群」,對當時社區這最常見的疾病,我面臨是否留在診所善盡開業醫師的責任,但到最後卻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走出診所,尋找真正病因,預防大家樂症候群的復發。在雲門舞集林懷民及眾多鄉親協助下,我選擇了後者。
1999年,藉由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義工及組織運作,結合新港各社團,成立全國第一座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鼓勵鄉親自動自發經由健康生活習慣養成(如小朋友正確刷牙、自我身體檢查、運動、飲食等),及健康空間營造來促進健康;2005年,基金會的扶緣殘障聯誼會轉型立案成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關懷對象由身心障礙者擴大到65歲以上長者,及外藉配偶。正式立案的原因,基本上,社區中這三類弱勢族群,健康風險較高,不是常規性的健康營造工作可能湊效。
我的專業背景是小兒科,不足以應付以老人失能照護及多重疾病預防為主體的扶緣轉型工作,幸虧鄰近各大醫院派來的各科醫師彌補部份專業的不足,然而,讓我感受最深,對扶緣轉型工作觀念啟發最大,是鄉內長者們給我的建議,及我在他們身上學到的智慧;他們有些是我的長輩、老師;有些是扶緣的義工;有些甚至是扶緣的個案,或是我診所的患者。
回想1987年,一位小鄉平凡的在地醫師,開業七年後竟然異想天開,膽敢走出診所參與社區工作,從基金會、入閣、新港藝術高中籌設,到最近的扶緣服務工作,感恩的是,許多鄉內長者一路啟發,提攜,典範學習,伴我成長,協助解決各式難題,才能走到今天。這些長者包括家父、林金生副院長、鄭盛校長、何爺爺、林昭元董事長、李安邦醫師、洪宗光醫師、鄭朗雲老師、謝鬧枝老師、鳳儀社及舞鳳軒的諸位先進,及許許多多支持基金會及扶緣的長輩。
因此,如何藉助長者智慧,作好扶緣轉型後的服務工作,有下列幾項建議:
一、讓扶緣服務協會發展成凝聚長者智慧的平台,設身處地,以鄉內長者為主體,取代扶緣為主體的發展方向。
二、鼓勵「老有所用」取代「老有所終」的觀念,善用老人義工,發掘傳統智慧,創造老人另一個全新且迷人的生命舞台。
三、協助因出生率減少而閒置的教育空間,發展出供鄉內長者奉獻人生智慧,小孩快樂學習的共用且互蒙其利的成長舞台。
四、基金會或扶緣會訊,多發掘鄉內各行各業長者的生命智慧,報導他們人生的堅持,提供年輕後進典範學習。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多向長者學習,謹和基金會及扶緣的所有同仁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