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來去新港

【188期】防災五心法

作者:陳錦煌◎本會創會董事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防救委員會執行長

從五月初緬甸的納吉斯熱帶颶風,到五月中旬的四川八級大地震,到7月17日台灣中南部水災,短短三月內,無情天災瞬間吞噬數拾萬人的寶貴生命!近幾年來,地球暖化形成氣候極端不隱定,一下起雨,往往超過百年以上防洪頻率的紀錄,加上台灣是菲律賓板塊千萬年來不斷向北、向西擠壓歐亞板塊所形成的島嶼,不斷壠起與崩落是台灣島與生俱來的命運,在九年前921集集大地震,及百年前的梅山斷層大地震,新港受創的記憶猶新,當電視上反覆播出四川大地震百萬人流離失所,哀號遍野的情景,新港人的內心不知什麼感受。
翻閱台灣百年來天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大約每30年有一次災難性地震,每年有三至四次颱風加水災,除了天災,加上移民社會不斷改朝換代所造成的人禍,形塑了台灣人面對災難時「逆來順受」、「賭賭看」,「不願或不敢」積極面對作好防災準備的特殊心態。以今年「七一七」水災為例,總統「馬上」衝到最前線「苦民所苦」,面對老百姓的責難,不是怪罪氣象局預測不準,就是天降「時雨量」太大,記得相同場景,相似言論在馬市長碰到納莉颱風造成台北捷運淹水時也曾經說過,這令人非常納悶,於921大地震後,2000年7月立法院通過的「災害防救法」已實施多年,對災害發生前的預防、減災;發生時的緊急通報、應變;三級處置及災後重建,都有清礎規範,為什麼總統或行政院在「七一七」水災事後檢討會中,不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大雨中有否發揮統合指揮及緊急應變的功效;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已否改成常設機構,以監督考核各部會預防減災工作,卻轉移焦點,怪罪別人或只談擴大內需預算的緊急挪用。
連高層都無法記取教訓,何況小百姓!
6月23日出刊的時代雜誌有篇Amanda Ripley 所寫的專文,他深入採訪研究重大空難、船難、大火或911事件後的生存者,以了解人們面對重大災難時心理的驚嚇反應,群體逃生行為,並以911為例,說明事前不斷預防演練,是如何幫助「摩根史坦利銀行」的員工逃離世貿大樓,該文對如何改善逃生技巧,培養個人防災性格,以增加災難發生時的逃生機會,有五項具體建議:
一、態度:能夠好好面對傷害的人,基本上性格有三項特點:包括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出事件的陰影;能在人生挫敗中找回希望,不管遭遇好或壞都深信可從中學到教訓。這些態度部份源自遺傳,但是,若能不斷教育自己,避免陷入受害者無力作為的陷阱,也有可能改變。
二、知識:有時候,縱使是防災的小常識,也能協助面對災難手足無措的人恢復自救能力。你可能不知道嚴重空難也有存活的可能?統計數字很清礎!1983到2000年間全世界所有的空難中竟有56%的旅客獲救;一旦知道這事實,會更注意起飛前空中小姐播放的安全須知,一旦用得到時,這些訊息會幫助我們迅速逃離飛機。
三、焦慮:從深海水肺潛水或救火訓練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在高度壓力下,若大腦過度反應,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時,往往會從過去記憶庫中做出錯誤的選擇,(例如忘記人在水中却拔出呼吸管。)但是,經由節奏性的呼氣及吸氣動作是可以降低焦慮,目前許多警察人員面對拔槍的緊張情境時,也要接受這種呼吸訓練。
四、體重:減肥特別重要!肥胖朋友在逃難中須面對的殘酷事實是:較佔空間,且移動速度也較慢,所以在911事件逃離世貿大樓的過程中,受傷的可能比一般人高三倍。
五、訓練:增進逃生能力的最好方法是,不斷地訓練。評估你所處的生活環境,統計上,那一項災難的風險最高(例如在新港可能是地震及水災)。如果你是在摩天大樓工作,將如何跑到逃生口當成日常的訓練,每年也要有幾次從逃生梯走到地面;如果你是住在可能發生土石流的山坡地,準備救生包及確定逃生路線,一且災害發生,會保你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