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994年是台灣社造政策開始的元年,到2024年的現在,正好約30年。如果說1999年的9月21日是社造手法被納入災後重建的第一年,在我執筆此文的2024年9月,剛好是災後25年。災後重建或延伸的韌性社區是社區營造的重要課題,在回顧社造30年時,當可發現日本的地域振興、造街造町、災後重建,甚至地方創生等概念、案例與政策,都對台灣有一些影響。而台灣30年來的努力,也建立了自己的經驗,展現了自己的創意。
回顧台日兩地在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方面的關係,大致有三點:
首先,從社造學術團體來比較。台灣有社區營造學會(1997 年設立,目前理事長為王本壯教授),日本則有亞洲設計文化學會(ADCS,2005年設立,總會長為宮崎清教授),兩者同樣都以地方振興為主題(日本的地方振興歷史較為悠久,所以當然也有其他相關學術組織,但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ADCS是其中之一)。今年的9月21 日,我在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參加ADCS 的研討會,而ADCS正好是個以地方文化、社區營造、地方振興為核心主題的學會,今年共有來自台灣、日本與中國的論文97篇發表。而同一時間,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也在埔里暨南大學舉辦「921地震25週年「韌性創生―台、日震災社區重建論壇」,台日兩地都沒有遺忘震災。
其次,從學會與基金會的關係來看,兩學會都與新港文教基金會有密切連結,新港是台灣社造最知名也最感人的案例之一,陳錦煌醫師是台灣社造的重要推手,也曾任社造學會的理事長;1990年代台灣社造的啟蒙者之一宮崎清教授也曾拜訪新港文教基金會,對於基金會在還沒有社造一詞之前就已經實質上實踐社造,感到驚艷。
其三,921地震的影響。今年是1999年集集大地震的25週年,震災後社造學會主張災區重建宜採取社造方法,2002年文建會開始委辦重建區社造中心,當時的四個社造中心的計畫主持人是王本壯、廖嘉展、鄭晃二與我,均是或曾是社造學會的理監事。同時,今年ADCS大會安排參訪的神戶長田區正是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受災區,也是南投紙教堂的建築(原為鷹取教會)所來自的地區。台灣與神戶在災後重建方面的交流與情誼留下了重要證據,更重要的是兩地都要朝向營造韌性社區、地方創生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