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好味道

【375期】大樓下的好滋味——5番肉羹

作者:侯智桓◎本刊編輯委員

簡單的招牌,不凡的美味
媽祖大樓紅色樑柱店面裡,白底黑字的招牌下,等候肉羹的顧客人來人往,熱騰騰冒著煙的肉羹一匙接著一匙,舀進白色的玻璃碗中,等待上桌已久的饕客,一口口的肉羹直送嘴裡,直至白碗見底,是新港人熟悉的味道「5 番肉羹」。

貴人相助,肉羹飄香
民國80 年代,原本養豬的林益源先生一家人因為遇到口蹄疫,選擇在政府輔導下離牧。太太陳秀鳳則在現在肉羹店的位置賣檳榔及報紙。後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檳榔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少。民國88 年,在老闆父親的鼓勵下,開始賣起肉羹。而因為檳榔攤的門牌號就是奉天宮媽祖大樓5 號,在隔壁鄰居天觀珍的建議下,就取名「5 番肉羹」,好聽又好記。夫妻倆一開始對於肉羹的作法並不熟悉,所幸在親戚阿梅姨的協助下,開始學習洗手作羹湯。阿梅姨是出身新港總舖師家族,料理手法傳承了在地的辦桌口味,也讓5 番肉羹從湯頭跟用料都別有風味。夫妻倆一開始每天只煮一、二鍋肉羹,雖然收入不多,但並不氣餒,一步一步從熟客做起,一邊累積基本顧客市場,一邊調整口味配方;經過二~ 三年後,慢慢做出口碑,鄉親口耳相傳,吃好鬥相報,加上奉天宮來訪的香客群,現在每天要煮十幾鍋才能應付絡繹不絕的人潮。

銅板美食,堅持品質
能夠有這樣的好滋味,是來自於夫妻倆對於品質的用心及堅持。老闆憑著多年來的養豬經驗,每天親自挑選豬後腿肉,正因為後腿是一頭豬最常運動的部位,肉感豐富紮實而有彈性,而且老闆堅持買整塊的原肉回來現切,這樣才能掌握肉的口感;切好的後腿肉再加上魚漿、太白粉攪拌成型,再以手工一塊塊捏好放入羹湯中一起熬煮。而配料豐富的羹湯,是用筍絲、白菜、扁魚熬煮而成,筍絲的爽脆、白菜的清甜與扁魚的鮮味相襯互補,出鍋後再加入幾滴烏醋,香氣四溢。老闆娘說,自己做這行,也會試試看別人家的口味,從中學習。她發現肉塊得要入羹湯一起熬煮,而不是羹湯與肉塊分離,起鍋前再放入,唯有這樣,肉塊才能吸取到羹湯豐富的味覺
層次,也正是台灣肉羹最道地的煮法。

隱藏在肉羹中的幸福味
傳承二十幾年的肉羹香,除了不斷精進口味的夫妻倆努力以外,還有齊心守護這份滋味的三位孩子。為了分攤日益興隆的生意,三位小孩接續返家,從基礎開始學起,現在一家人分工合作,兒子哲毅傳承了的夫妻倆的好手藝,負責掌鼎煮出一鍋鍋肉羹;擅長做生意與招待客人的兩位女兒哲伃、欣穎則負責點單及捲壽司,夫妻倆則在店裡看前看後。周邊的菜色也越來越多樣化,有肥瘦適中的滷肉飯、肉羹也可以加入飯、麵或米粉,讓顧客吃飽又吃巧。每逢過年時節或連假,雖然店裡生意忙碌,忙進忙出偶爾會感到疲憊,但是夫妻倆有三位小孩陪在身邊,是每一碗羹中,隱藏的甜甜幸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