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熱心教育、志願服務終其一生的典範
吳錦松老師,是我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文老師,也是協助我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及新港素園的志工典範;終其一生,特別從教育崗位退休後,在服務中,體現以志工服務為內容的「社會處方箋」,一方面協助新港社區發展,增進整體健康,同時活躍自己身心,可以成功面對愈老愈多病的人生。
因為我是吳錦松老師曾經教過的學生,1989 年,當林懷民老師從台南西港聘來宋江陣國寶級大師——謝鬧枝先生,希望可以在新港農村薪傳子弟團的文化,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母校——古民國小,那時,吳老師正擔任教務主任。
吳老師就像以前教我們一樣,富有熱情、創意,且一直幫學生著想;成立宋江陣後不久,他發現小學生力氣不足,演練大人規格的兵器可能太重而受傷,因此,他親自挑選木頭雕刻成一付付古民國小特有仿真,且適合孩子體型的陣頭武器及盾牌,成為全國最大特色,曾受邀到中正紀念堂廣場雙十國慶民間演藝表演,及1998年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代表台灣的團隊,為台灣、為嘉義、為新港增光不少,吳老師因此得到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
吳老師協助宋江陣的教學,由於謝鬧枝老師一個禮拜只來指導一個上午,其他時間的練習由吳老師負責,(謝老師過世後由他兒子傳承,是台灣宋江陣傳習的一段佳話);所以吳老師需要現學現教,一週後謝老師再來調整,吳老師重視的不只是老師教的拳術、對打、陣式及隊形變化而已,他更重視宋江陣的文化內涵、孩子感覺統合認知功能的發展,及團隊合作的精神,所以有一天,吳老師很高興告訴我,他觀察參加宋江陣孩子畢業後學習及事業的成就比不參加的高。
吳老師退休後,仍然繼續關心宋江陣的傳承,有一次我到英國開會,半夜接到老師的求助電話,因為當時校長可能不再支持宋江陣的練習;老師就是這種重承諾、有頭有尾、想盡辦法幫助孩子,而且不輕易放棄的人。
吳老師秉持這種精神,不僅退休前,退休後更繼續利用課餘及額外時間服務新港鄉親,我1987 年成立基金會後,老師就是史蹟組、環保組及社區工作組的義工,協助馨園唸歌會向縣府立案,也是我在2005 年草創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期間重要的志工,並參與新港愛鄉慈善會的成立,老師以他的熱情,鼓舞各行各業的新港人走上志願服務的路。
吳老師在1999 年無意間抽血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一開始,誤以為糖尿病是需終身吃藥,而且是治不好的病,有可能變成洗腎、截肢、中風等各式併發症,加上太太規定不能吃東吃西、天天要運動,生活上適應不易而沮喪難過,隔年就申請退休;然而吳老師本是閒不住的人,不久加入新港衛生所保健志工的行列,在服務、傾聽、協助解決患者的問題時,也向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學習,同時和糖尿病病友分享照顧經驗,慢慢醒悟糖尿病並沒有那麼可怕,而逐漸走出疾病的陰影,身體力行,成為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的典範,從此糖化血色素及血糖的控制一直維持在正常範圍;吳老師每天更積極騎著腳踏車走入病友家,以自己得病為例,鼓勵支持他們走出來;吳老師的社區服務更進一步擴大到其他插管、臥床、甚至吸毒、精障、洗腎等重症患者,以及防治登革熱撲滅病媒蚊等環境衛生保健工作;吳老師志願服務一生累計超過一萬小時,得獎無數!
最近幾年,我多次在基金會義工幹部會議和吳老師開會或聊天,發現他的聽力退步很多,但是他仍然專心參加會議,並且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吳老師並沒有因為重聽而從義工服務的行列退下來,老師仍然「老有所用」,他微笑、親切、歡喜做、甘願受的身影,仍是當晚輩的我們的最大鼓勵!
新冠疫情之後,我努力想在新港尋找那種不用開刀、打針或吃藥,卻仍有醫療效果的另類治療方法;在吳老師的告別式上,我突然發現:從小跟在吳錦松老師的身旁學習,正真真實實地告訴大家,「志願服務」就是其中一種。